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3-04 06:04:21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具有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数学教学的过程, 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近年来,新课标下的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一贯的思维定势,有创见、灵活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讨,教会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教会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也即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或者把命题适当变化后,让学生探讨有什么结论出现,这样会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那么,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这个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面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发与深入探寻。

二、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分析。

如:一个鞋厂要做600双鞋子,3天做了150双。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鞋子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

先让学生思考:要求“工作时间”得先求出“3天的工作效率。”即“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已用时间”和“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得:

解法一:600÷(150÷3)-3=9(天)

解法二:(600-150)÷(150÷3)=9(天)

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从1套衣服用的时间来思考得出:

解法三:3÷150×600-3=9(天)

解法四:3÷150×(600-150)=9(天)

还可以从求倍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

解法五:3×(600÷150)-3=9(天)

又如:我校共有学生450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8:7,我校有男女各多少人?

解法一:用单比例分配法解得:

8+7=15

男生:450×8/15=240(人)

女生:220×7/15=210(人)

解法二:用归一法解得:

8+7=15 450÷15=30

男生:30×8=240(人)

女生:30×7=210(人)

解法三:用倍比法解得:

8÷7=8/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女生:450÷(1+8/7)=210(人)

男生:210×8/7=240(人)

解法四:用分数方法解得:

7÷8=7/8(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450÷(1+7/8)=240(人)

女生:240×7/8=210(人)

在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来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三、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生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师),2010年07期.

[2]任孝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1年20期.

[3]黄丽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