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综合评价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实施

时间:2022-03-03 06:00:10

专业综合评价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实施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专业综合评价的窗口,本文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教师教育实践为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对比建构知识系统、在内容传授中更新学术信息、在方法运用上初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在学生对待上尽力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进行分析解读,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理念 教学实践

专业综合评价是辽宁省教育厅为促进高校牢固确立培养的中心地位,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特色水平的导向性评价。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理念、知识与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习得能力、形成发展的主要窗口,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是值得教学型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体现综合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窗口。

一.在教材对比中建构知识系统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选择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民俗与礼仪》等课程,以前者为例,给学生作为教材订的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行选用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但是这本教材是在掌握文学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之上的一种研究性的延伸,根据几年来学生对这本教材的把握情况,为学生推荐了两本参考教材,一本是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本是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介绍教材的时候说明这三本教材各自的差别和个性,在授课过程中就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教材,在对比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详细的了解,学生也可根据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建构和把握。

《中国民俗与礼仪》教材,一本是华东师大的教材,一本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材。这是为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准备的经典教材。在对比中发现,给留学生的教材写的都是中国优秀的民俗习惯,而对中国学生的教材包罗万象,落后的、愚昧的都有,这是有趣的现象,说到底,是民族自尊心。学生将来教留学生,教什么,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自然清楚了。

二.在内容传授中更新学术信息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主要以文学史为纲,文学史发展的轨迹、主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演变、文学理论的源流与影响等都在文学史的内容中做讲授,力争史的讲授中使学生建构起文学史发展的框架,同时以作品选为内容的填充,经典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能代表作家思想和艺术的会在作品讲授中作为重点。在这部分文学史中,还注意到了文体的讲授,从文学史、作家作品、文体三个维度丰富内容,把握核心内容和权威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关注学术前沿信息,并及时传授给学生。

古代文学研究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太多要么是定论的东西,要么是盲点无法研究,要么是有争议的东西。对定论的东西我的原则是交代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对有争议的东西关注学术前沿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盲点等待出土文物。

三.在方法运用上初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本科课堂教学理念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包括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选题角度,告诉他们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基本有两个:广度研究和深度研究。广度研究一种可以是比较分析研究,一种可以是源流影响研究。深度研究可以研究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流派、一种文学现象。并能够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的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与此同时,将在进修过程中讲座研究的内容和方式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看来教师视野的开阔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王维课程讲授内容为例,对王维诗歌色彩数量的统计是古代文学最基本的梳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色彩偏好的原因分析便是一种初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讲座《傅斯年、陈寅恪与法国兰克学派之关系》、《赵明诚远游时为什么不给李清照写信?》的研究方法就给学生有益的启示。

四.在学生对待上尽力因材施教

和研究性学校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不是不想学,是不会学习。教他们会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比较知识更重要。从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好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网络的流行,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做点有意义的事。

在和以往几个班级的教学比较中,有的年级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呈现出积极性高、学习氛围好、喜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整体特点。针对这样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布置了诗词背诵、散文翻译等课下教学内容,在上课时涉及到的部分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像《长恨歌》这样的长诗在课堂上就有学生争前恐后地背诵,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常见的,学生的积极状态对教师也是一个良性触动,所以这样班级的学生得到了比以往学生更多的课后内容的布置和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践教学是文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环节。体验与实践布置的题目是唐传奇的改编与再现,原则是让学生掌握唐传奇的经典作品。学生分组从作品再现和作品演绎两个角度进行,既把握了作品的基本内容,又对学生的文学思维有所发展。学生从作品研读、编剧、导演、演员和道具、服装、教室布置的安排上表现出空前的参与热情,全班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都有工作,我们对这次活动也有痕迹留存,包括剧本和照片。

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我还给他们上《中国民俗与礼仪》课程,在讲到游艺民俗和节日民俗时,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了民族民间歌舞实践课,同学们从选歌、编舞到节目编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加上节日民俗的内容,我让他们策划并亲手制作圣诞卡片展示在班级墙壁上,那一堂课有相声、外国人游中国、民族歌舞,简直就成了一次联欢会,那次课以后,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越高了。在相关教学实践中,进行家乡饮食民俗调研、根据家乡民俗特征,策划旅游项目等实践环节,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由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定诗词讲读环节是根据课堂发言的情况选取了发言次数比较少的学生进行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篇章,由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篇章准备,在教学需要的时候学生从内容与艺术进行讲解。表现出的问题是:对内容与艺术的框架把握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但是对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在从教基本技能上表现出读音不准确、书写错别字、笔顺笔画不规范的共性问题。这几种现象暴露出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欠缺,原因是学生本身不重视,忽视了对最简单的基本功的训练,还有就是电脑的大量使用时学生对汉字的使用遗忘或者是不准确。由此从教学上以后也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督促。

六.在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

教学观摩中,因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有所体现,所以带着教学改革的勇气对课件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整个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怎样使课件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得益彰、教学主体和辅助教学的协调性是比较重要的设计,课件的优势,直观、形象,同时节省时间,但是画面感过强也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课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内容的展示每个教师会有不同的设计,这种制作过程本身也是对教学内容思考的过程。以王维教学课件为例,选择的图片都是和所选内容相一致的山水画,既然讲“诗中有画”那就在同一个画面上呈现出来,既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又可以对比同一内容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从我个人授课使用的经历看,课件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对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再现和辅助;使用不当,反倒成了教师教学思路和授课内容的一种束缚和障碍。由此思索一个问题,教学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教学手段的改革应该是最直接、最简捷的了,即便如此,也还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的,所以更别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了,真的是一件艰辛而漫长的工作。

如果说我的教学理念是什么,那就是建构学生知识系统、形成学生素质积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步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便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方向。

本文是辽东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专项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评价研究》的研究论文

(作者介绍:张芳,辽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美食、祈祷与恋爱》文本与电影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