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自由呼吸

时间:2022-03-02 02:55:03

让语文课堂自由呼吸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本真的教法、本色的学法,需要自然真实的课堂,需要加强对学生智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本真教法; 本色学法; 智力培养

我最早了解“原生态”,是从电视上的“原生态”歌曲开始的。原生态的歌曲被称做天籁之音,那种散发生活气息的、原始生命的冲动与率真,让人听了耳目一新。这种现象昭示了一条真理:清新自然、原始本真的东西,永远是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它最具有生命力。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的诗,永远为世人青睐;也如不加粉饰,素面向天的少女,纯洁天然之气,永远让人钟情。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开始走进或实践一种生活化的常态,走进乡间,走进田园,走进自然。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在的很多语文公开课,有精致完美的课件,有热闹激烈的讨论,有花样翻新的形式。但是,课余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很难有一节课让人印象深刻、铭记不忘的。我们的语文课到底需要什么?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本真的教法、本色的学法,需要自然真实的课堂,需要加强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这就是我所说的原生态的语文教学。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真的教法。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讲授与理解,是最重要的。回想孔子时代,那时侯,没有多媒体的冲击,也没有各种物质刺激。他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话家常似的对话和交流,但是语言的魅力,学生们体会到了,连后人们都受益无穷。现代的朱自清、浦江清等人,他们为人师时,也没有更多的现代设备,却也把课讲得精湛、漂亮,至今为人称赞,让无数的人受益匪浅。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的可也总是十分叫座。他们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绝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先进媒体。由此我想,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使所学者即使在单调、枯燥的氛围中,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品味到语言的生动,从而受到教益。教师的努力方向绝不仅仅是掌握各种多媒体,而应该是总结实践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色的学法。在现今的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合作、探究比比皆是。分组讨论、表演课本剧等等花样翻新,但是,除了热闹激烈的场面叫人难忘之外,学生很难更多的知识积累。这样的“合作”只是走形式,因为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需要细细的读,慢慢的品,静静的想。过多的直观的展示和表演也许会制约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体会,不自觉地投入其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所谓学习,一定要平心静气,心有所悟。而“悟”可不能是大家在一起讨论、探究能达到的了。学生的学习是应该合作,毕竟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是也绝不是只这一点就行的。学生的学习一定也要回归本真的学习方法。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还要回归自然和真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改革中,很多人更多地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形式新颖”的活力,有搞表演的,有朗诵比赛的,也有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的,花样多多,“活力”多多。但是师生却游离于课本之外,违反了语文课堂的最根本的目的。形式很生动,内容却很空洞。外在的东西永远都不重要,而触及学生内心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回归课本,回归学生。我们应该抓住课本,以课本为例子;抓住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融入课本,再跳出课本,作到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回归智育。在教育改革中,尤其是一些走形式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追求时间的把握,过程的完美,以及学生积极的配合。但是这些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代价的,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教师按程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这样的课堂恐怕没有什么活力,也很难想象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在备课中只能尽量将课堂考虑得周到和完美些,但我们不能也不必要绝对把握课堂的走向。教学过程要向单一走向多元,要从教师走向学生。我们在诗歌中学过“飞白”的手法,为什么不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呢?让学生走进教材,运用想象,感悟体会。再走出教材,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教师讲得多精彩不是最重要的,课堂气氛多热烈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掌握的多自信。在教学中给学生“留白”,给他们更多的思考余地,学生会受益更多,也会收获更多的智慧。

语文教学是有活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的方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调剂自己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更自主的学习,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希望每一个执教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和途径,激发语文的活力,让它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教育探索.2010.6

[2] 人民日报.2012.7

收稿日期:2014-05-23

上一篇:龙飞凤舞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华夏文明 下一篇:让课堂在预设和生成的融合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