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

时间:2022-03-02 02:37:30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是建设语文生态课堂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对学生来说,鲜活、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其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很有必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呢?

一、打破学科本位意识

就目前来说,中学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是封闭的,一是各学科的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交流,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互相迁移,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敢于打破学科本位意识,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有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改善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关联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融入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句话的意思。自然地理上说,温度的高低一方面与南北纬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海拔的高低有关,海拔升高一千米,温度降低六度。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一方面说明阿房宫的纬度跨度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阿房宫的建筑高度非常高,正因为这样,所以阿房宫才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运用地理学上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说理能力,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学习过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不同的观点

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且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思维很活跃。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文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存在着多义性,而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教参的局限,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不同的观点,尽量提供多种解读。如《孔雀东南飞》中焦刘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就众说纷纭,比较传统的说法有封建家长制的压迫,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从一而终(守旧)思想,刘兰芝没有生儿育女等;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解读,包括焦母有恋子情结、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性格错位等;到了21世纪,又有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中笔者认为比较新颖的是张明琪和王欢的解读,前者从历史语境下刘兰芝所受的教育来谈起其命运悲剧,后者从对话的角度来谈焦刘命运悲剧。

通过引进不同的观点或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时地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太远,部分内容显得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联系现实生活。

在学习《静女》一诗时,可以联系江苏电视台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某女嘉宾说过的话:“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可坐在自行车上笑。”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超越物质的唯美的爱情。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联系我国目前引进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好莱坞电影等,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卡夫卡《变形记》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即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人变成了甲虫,本性变了,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变形”的例子,让文学教育真正成为审美教育。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学情作适当的调整,或挪前或挪后,或增或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讲授某些篇目的时候适当地纵横拓展延伸。

适当拓展延伸可以打破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封闭性和唯一性,为形成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补充“源头活水”。另外,在高中阶段选读理科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都会选报理工农医类的专业,即使原来选文科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后也未必就会去选报中文专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点作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打下较深厚的语文基础。如学习《鸿门宴》时,会涉及到对项羽的评价,不妨联系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对项羽不同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理解项羽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的形象;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联系其他送别诗,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送别诗既有表达缠绵悱恻恋恋不舍的,也有表达激昂向上的情感的。

通过适当地拓展延伸,把以前学过的和现在学的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连成一片,把书本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满足学生求知和求新的期待心理,实现“积累”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生态课堂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北江中学。

上一篇:蘑菇伞下的笑声 下一篇:影子里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