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横山寨马市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

时间:2022-03-01 10:54:07

论横山寨马市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

[摘要]本文论述了宋代时期横山马市的兴起及繁荣,横山马市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发展,横山马市对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意义。横山马市的兴起及繁荣,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有着极大的关系。

[关键词]横山马市;民族文化;互动交流

[作者]凌绍崇,百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C95;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44-005

横山马市是南宋时期最大的马市,古称横山寨博易场,通称横山寨。这是南宋时期的名镇,位于今广西田东县城平马镇郊。横山马市的兴起及繁荣,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有着极大的关系。其所形成的横山文化,对于宋代以来岭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横山马市的兴起与繁荣

(一)横山马市兴起与繁荣的过程

横山寨的得名由来以久。它先于唐朝(公元622年)设立邕州朗宁郡横山县;后来到了宋代,设立了军事行政单位的横山寨;再后来,在邕州横山寨设博易场。于是形成横山马市。1129年(宋建炎三年)起,朝廷派人在此采购战马,宋代周去非撰的《岭外代答》卷五《邕州横山寨博易场》说:横山寨博易场“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吾商人所赍,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之物。”∞反映了大理国与南宋以马市为主,开展多种贸易的盛况。时年交易量约1500匹;到1157年(绍兴二十七年),购买数量增至3550匹。横山寨成为当时岭南及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重镇,商贸非常活跃,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茶马大集,也是茶马古道南路东端起点站。横山马市除了官方的马匹生意,民间的贸易也是十分兴旺。据考证,这一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缅甸的一条重要的贸易线路,流通的商品以茶叶、马匹、盐巴、瓷器为主,被称为我国西南的“丝绸之路”。由此,横山寨成了广西的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兴旺繁荣,横山寨因此而崛起,成为南宋时期最大的马市。

横山系今田东境内右江河谷的一座山岭,延绵数里,气势横亘在河谷平原上,故取名为横山。清代《方兴汇编写》日:横山“在州城东南10里,山势蜿蜒横烈,故名。”横山寨就坐落在这横山山岭的怀抱之中。横山寨外城应是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5公里的范围。这方圆20平方公里的城区,已经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了。横山寨、横山寨博易场、横山马市从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置的横山县治到宋代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横山寨被毁,历经六百多年,均为右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一定的辉煌的历史和风雨历程。

(二)横山马市兴起与繁荣的原因

横山马市所以能够兴起和繁荣,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

1、政治因素

横山寨原为军事管理单位,因横山一带及其周边战略地位显要而闻名。由于局势原因,当时南宋已不能从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战马了,只能转而求索于西南。宋朝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加强与番国交趾、大理国之间的联系,在这里设置了这一管理机构,这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是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与番国搞好关系,巩固国防,安抚边疆。横山马市与横山寨军事管理单位有着很大的关系。横山马市的形成是在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的贸易发展起来的。中央王朝的需求,促进了地方的贸易发展,同时也促进民间贸易的发展。当时,在广西设立了三个大的博易场,其中横山寨的规模是最大的。

从政治上看,横山寨的设置和横山马市兴起与繁荣,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融合,有利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发展,丰富了中原与面西南边疆各族的生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有利于边疆的发展。宋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依智高举兵反宋失败后,宋代继续在西南地区实行羁糜制,这是中央政府间接统治岭南这一块由少数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区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横山马市得到了兴起与繁荣。

2、经济因素

横山寨是宋朝中国西南最大的贸易市场,是宋王朝和西南大理、南诏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贸易点。随着横山马市发展一直延续至南宋末年。这期间,横山寨成了西南经济集贸中心,商贾往来,马匹、茶叶、日用商品交易日益增长。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也随之兴旺起来,加上横山县治所在、横山寨驻兵,人口多了起来,横山寨便形成了大集市,这是经济贸易发展的结果。

宋代在这里设立马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马匹交易市场,从这里运走不计其数的马匹支援北边的战事;云南和广西都是产茶和马的地方,是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古茶马道南路的东起点,当时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茶叶、盐铁、布匹、丝绸等货物也在此交易,是有名的“茶马古道”,可以说当时的横山寨异常繁荣昌盛。

3、文化因素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总是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横山马市贸易的发展,自然促进了横山文化的发展。横山文化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横山文化是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南文化的互动交流的结果。民族经济的融会,推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文化的交流,语言的沟通,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又促进了横山寨市场贸易的繁荣。

4、地理因素

横山马市交通便利,靠近右江边,是宋代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是邕州通往云南的通道口,南宋决定设马市于横山寨是由其交通地理位置决定的。“运马临安山十分方便”。从水路上看,自横山寨东下可达邕州、梧州,经珠江水系又可从灵渠进入长江水系经湘水、洞庭进入中原,江南的商品,下漓江、郁江进入右江,船运到横山寨;往西沿右江、西洋江、驮娘江可往云南;往南经右江东下拐弯左江可通往交趾。从陆路上看,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往今广西德保、云南富宁源源不绝地传播到西南各地,大西南各古国,如大理、罗殿、特磨道以及黔西面直至缅甸、印度直到西亚,重新开辟了一条中国大西南的丝绸之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后来横山寨演变成了茶马古道东端的起点站,进而成为南宋中国一个颇具特色的马市大集。这与其地理位置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横山马市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发展

(一)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随着军事和民间贸易的发展,横山马市汇聚了各路人员,中原汉人来到西南的横山马市,与当地壮族和西南各民族人民集中在一起,进行了贸易经商,这是一次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机会。在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横山寨不但成了南宋官方的交易场所,也成了西南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地方。在当时南宋中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成了壮族与其他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见证。大量汉人定居横山寨及其周边,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影响了当地土著民族。如宋朝时道教沿珠江流域从湘粤向桂传播,道士足迹遍布壮族地区,道教在壮族地区进入全盛时期;道教等汉族宗教文化的南传提升了壮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层次,促成了麽教这一壮族原生性民

族民间宗教的形成。由此可见,横山寨不仅是壮族古代的经济繁华之地,也是文化昌盛之都。

(二)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中转站

横山寨不仅具有商埠的功能,成为一个茶马大集外,而且还起到了文化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所谓文化中转站,就是将先进文化不断向前推进地方,具有运筹、中介、协调、传播的功能。据史书记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大理“每贾人到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胍诀、千金方等书”,可见横山马市还是一个重要的书市,汉族文化和壮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互动与交流,这种互动与交流所产生的创新文化,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源源不断地地传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横山马市的交通便利使中原和西南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结果――横山文化的发展

横山文化源远流长。横山马市是南宋最大的马市,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昌盛之都,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横山文化由此而来。可以看出,横山文化发展包含着几个特性:即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

1、民族性。横山文化产生于桂西壮族地区,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壮族文化吸收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创新文化。融合与交流是横山文化形成之基石。人们对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可以说,横山文化正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铜鼓文化的再生与发展。壮族的古壮字也正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古壮字亦称土俗字。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再如壮族“唐皇调”等音乐曲艺是用壮语演唱的长篇曲艺,唱本有《李旦与凤娇》、《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内容多是内地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长篇曲艺是怎么传人呢?那是汉族商人、文化人从外地传入横山马市,然后与壮乡的山歌相结合,成为有浓郁壮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形式,长篇曲艺起于宋而盛于明,它是典型的市民文学。长篇曲艺在今田东能广泛流传,说明古代的横山寨及附近的平马已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他们的文化需求直接刺激了曲艺艺术的兴盛,使横山一带成为壮族文学艺术发达的地区。

2、兼容性。横山文化成为壮汉文化互动交流的表现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横山文化是一种包容性较强的文化。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多方面,其中包括的“和亲”、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等因素都在横山文化中表现出来。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婚姻。在民族文化互动中,婚姻结合的濡染是最长久的和影响是大的。当中央王朝的兵士和中原的商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边疆,就会和当地少数民族女子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横山马市的兴起和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有力地加强了中华民族一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各自的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这里交汇融会,,如产生在横山一带的壮族《嘹歌》、《排歌》等鸿篇巨著,就兼容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因素。在长期的交往中,壮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3、多元性。横山文化之所以成为壮汉文化互动交流的典范,是以其有着多元性的特征。横山文化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有益外来文化,而成为壮汉文化互动交流比较早的地方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在集市贸易中,壮族与汉族和西南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所形成产生的横山文化自然带有多元性的特质。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是多元性文化的基础。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是经济贸易。横山马市正是具有这样的功能。横山马市的经济文化幅射功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了发展生产和解决生活之需,壮族在积极与汉族及周边的其它民族发生了贸易关系,从而在聚居地与其它地方连接的要道处形成了以横山马市为辐射的众多的墟市,马市贸易刺激了横山寨及沿途贸易。

三、横山马市对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意义

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现出一定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横山马市对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民族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关系也将发生剧变,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横山经济贸易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族经济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横山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假如经济发展得好,可以给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在横山马市的贸易发展中,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人广西,对文化、农业、科研、医药等方面起了促进作用。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其次,民族文化发展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民族文化是与民族经济贸易活动相携而行的。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则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但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发展是具有带动作用,民族文化反映的内容是由人类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的。民族文化表现的形式除取决于活动内容外,还取决于水平,文化发展得好,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所以,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具有双向性的。汉族先进文化进入壮族地区,很快就融合在一起。融合方式是文化互动的。两者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社会变迁。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交融,不可分割。据《岭外代答》称,当时横山一带已普遍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改变了原始的耕作状态,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据王安石《论邕管事宜》记载:田、冻、忠、江四州皆有冶铁。同书还记载:邕州左右江和宜州的溪峒间,盛产丹砂,当地僚人掘取矿砂,土法炼制,即成水银,再取水银提炼加工,即成银珠。横山寨遗址及周边的上法、银匠等村屯地名,就表明了这一意思。壮语的“上法”即“铁匠”之意;“银匠”壮汉语均表其意;与横山寨遗址相邻的今平马镇,就是当年横山马市评马的场所。平马,即评马,评价马匹的地方,壮汉语相通其意,平马镇名由此而来。从地名可看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一是加强了中华民族一统的观念。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首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认同。认同中华民族一统的观念,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横山马市虽距中央政权中心几千公里远,但是中央政令能够畅通,说明西南边疆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汉族与非汉族、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成了“华夷一体”的观念。“华夷一体”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使中华整体观念得到加强。二是加强了中原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集市贸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商业活动。横山马市的形成,加强了中原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可以说,横山马市起到了纽带作用。壮族在与汉族的长期共处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汉语与汉文化融入自身的文化认知体系中,表现出壮族文化宽容、务实,为民族迁徙和杂居,为民族间的接触、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西南边疆。横山马市的形成和繁荣,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对西南边疆建设的贡献,各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更趋加强,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更趋密切。在桂西,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多居于河谷、平坝、临泽区域,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生产发展水平和汉族大体相当。经济贸易的发展,汉族的进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边疆的开发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西南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了边疆,形成了西南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正是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内在体现。

上一篇:《布洛陀》叙事研究与民间口头文化遗存保护的... 下一篇:体大精深:第一部方块壮字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