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2-28 09:39:47

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对淮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目的层次偏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网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等。为此,提出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转变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以及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54-02

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生活方式,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系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活动方式。它包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类型以及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等[1]。 学习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进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状况,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4月对淮北市淮北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560份,有效率93.3%。

560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男生216人,女生344人;文科生256人、理科生219人、艺体生85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数分别是199、191、119、51;来自城市的142人,集镇的79人,农村的339人;师范专业241人,非师范专业319人。

1. 学习目的总体明确,但层次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56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14人学习目的不清楚,占2.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即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学习。78.4%的大学生将“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最主要学习目的,60.0%的大学生选择了“提高自身素质”。二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即把自己学习目的建立在他人的希望之上。 “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为家争光”的比例分别为48.9%和24.6%。三是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11.6%的大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作为自己主要的学习目的。

2.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厚

“您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感兴趣”的只占13.9%,“比较感兴趣”的占66.4%,“没兴趣”的占到了19.6%。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一般甚至没兴趣。

3.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关于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弱,我们主要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和“阅读课外参考资料情况”两个指标进行测量。就“您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如何”这一问题回答的统计结果是:“经常”的占9.3%,“有时”的占48.2%,“很少”的占38.0%,“从不”的占4.5%。另一问题“您是否经常阅读课外参考资料?”回答的统计结果是:“经常”的占12.7%,“有时”的占51.4%,“很少”的占33.2%,“从不”的占2.7%。综合来看,能够经常参与课堂讨论及阅读课外参考资料的学生比例都很低,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4.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在调查中,就学生之间探讨学习情况显示,同学之间“经常”一起探讨问题的只占14.3%,“有时”的占56.1%,“很少”的占28.4%,“从不”的占1.3%。在调查中,就师生之间探讨交流学习情况显示:“经常”的占2.7%;“有时”的占29.5%;“很少”的占56.3%;“从不”的占11.6%。可见,目前大学生的探究精神并不尽如人意。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二:其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这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考试方式是分不开的,它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格式化,为考试而学习,不是将学习作为一条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其二,在我国高校的许多课程安排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主角,采用的是“独自”的授课方式,学生就如同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

5.实践能力不足

关于“你是否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回答“经常”的占8.2%;回答“有时”的占49.3%;回答“很少”的占39.1%;回答“从不”的占3.4%。可见,目前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实验机会太少,在被问及“您认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48.2%的学生回答是“实验实践太少”。

6.网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问题“您经常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吗?”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经常”的占22.5%;“有时”的占48.9%;“很少”的占26.6%;“从不的”占2.0%。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通过自己看书和课堂学习来获取知识。另一问题“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76.6%的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41.6%的学生选择了“消磨时间”,而只有27.1%的学生选择“学习提高”。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获取学习资料。

7.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关于“您在哪些科目上花费的学习时间最多”问题,选择“英语”的占30%,选择“计算机”的占12.5%,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4.3%,选择“专业课”的占44.8%,选择“其他”的占8.4%。可以看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英语”占用了他们最多的学习时间。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的原因大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来自于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压力,因为四级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拿到学位。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本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方式,由于和学位挂钩,现在却变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能说不是一种“异化”。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必然会挤占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其他兴趣学习时间。

二、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

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是适应未来生活的一个重要法宝。而大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指导,为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以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为主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效的指导,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监控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对学习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2]。

我们调查了解到,淮北师范大学从2013级新生开始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各学院选派优秀教师担当学生的导师,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入学、选课、专业方向选择、双专业双学位选读、个人学习计划制定、读好书、学年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主动联系学生,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定期召开小组会。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大学生专业认同”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专业的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最终和该专业达到“同一”状态[3]。 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就会对它产生积极的态度,专业认同感会更高,专业认同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时间投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效果。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待加强。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开展学习指导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首先,学校应该着重对专业的介绍,较为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就业前景等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性的认同。通过引入案例分析以及对专业领域的专家的学习生活介绍等方式向大学们展示更多的专业发展潜力,培养他们的专业认知。最后,还需要加强对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专业和职业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困惑,从而提升专业认同感。

3.转变学习成绩考核方法,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核。在考核比例上一般规定,平时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在30%,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例比较大,大约占70%。很多课程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最后1个月开始突击复习,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将瞬时记忆的知识遗忘。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学习成绩考核办法,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甚至可以将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提高到50%以上,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要增加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以致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深入学习的愿望[4]。

4.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

高等院校在今后的网络资源建设中,要加快网络资源开发和更新的速度,增加网络学习资源的数量,实现网络学习资源的多样化、立体化。同时可以利用文献检索讲座、课程等平台,教会学生检索各种网络资源的途径和技巧,帮助学生奠定基本的网络检索基础,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唐国战.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其引导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陈燕霞.师范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与思考――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J].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杨宏,龙.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4]关立新,宋吉红,李佳.林业院校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上一篇:奶牛养殖对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基于家哲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