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的“思”与“行”

时间:2022-02-28 02:57:19

小学体育教学的“思”与“行”

如何改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天性的弊端,应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结合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笔者拟对该主题展开讨论。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全国著名班主任李镇西博士曾说过:“或许你的学生将来不记得你教过他那些知识,却一定记得你开展过的活动。”在此思路指引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行理解。

1.建立主体性的要求

应让小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入课堂”,进而与他们一同交流、沟通、协商。当小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意图发生冲突时,不要轻易否定和纠正小学生的想法,而首先应相信小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并愿意从肯定和理解的角度去对待,从而形成教师智慧的人格魅力。

2.激发思维的要求

在创造小学生自发自主的游戏中,为了和小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在游戏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通过自身的交往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协助小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拓展游戏。

3.与竞技体育区别化的要求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小学生天性的现象。因此,应将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竞技体育相区别。

4.成功激励的要求

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记忆都有特殊的经历,小学生的体育经历应该是一首美好的诗,一个美丽的神话。大课间、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拓展游戏活动……都会给童年带来永不磨灭的印象,在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群体性游戏、竞技活动等,在活动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活动有趣、有用、有价值、有意义,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育活动会成为其将来的某天,从记忆中翻出来的骄傲和自豪的话题。

二、理解基础上的措施构建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优化目前体育教学的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以自主为原则,开展快乐体育游戏活动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活泼好动是小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本能需要,追逐嬉戏是实现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上的教化与规训,更需要在身体层面的天性教育与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由此,针对小学生好游戏这一天性,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设置一些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的游戏,或者让小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喜好的游戏,在游戏中丰富体育知识、竞技规则等,开启小学生的心智,激发小学生的情感。

2.以开放手段,建构课堂情境

开放的小学生体育课堂,比如跳绳教学内容,可以介绍跳绳运动的类别、摇绳的方法,并示范几种跳法(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等),然后根据小学生的体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强弱进行自由组合、选择跳法,使他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或团体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还可以用跳绳摆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进行跳跃练习。跳绳也可以成为“拔河”的工具,可以成为“障碍跑”游戏的道具,甚至成为投掷的“手雷”……开放性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最终达成的是不同层次的目标。

3.挖掘人文元素,提升学生品格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形体锻炼和意念锻炼应同步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耐挫折的能力,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即便输了,或没达到要求,只要是尽力了,就没什么遗憾,小学生要敢于面对失败。小学生体育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这种对抗是按运动的特定规则进行的,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裁判,这需要有极强的自控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言,我们都生性自然而清楚地在童年的回忆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这一切都是小学生应该而且可以享受的,而我们成年人可能已丢失殆尽。因而,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在日常的体育课堂,要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用小学生的理解阐释体育,用小学生的文化浸润体育。让我们的小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刻骨铭心的体育经历、深刻的体育感受和强烈的体育体验,让小学生留住美好的体育瞬间而共同努力吧!

上一篇:不要总是拿“高考”来遮丑 下一篇:“真实的相遇”让数学留下更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