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拿“高考”来遮丑

时间:2022-10-24 10:21:07

不要总是拿“高考”来遮丑

现在的高中学科教学,大部分都是在用较为传统和简单的手段来灌输式教学―――只是在公开课上,一些教师才会想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才会努力而蹩脚地去做做样子。现在的高中生还远不是一个自主独立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个体,都在人性、人格和精神等方面亟待发展和提升,但在目前的高中教育背景下,他们或许就是一只只用来填充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应试技能)的“容器”,一个个只许做题且只会做题的“木偶”,一枚枚用来在高考竞技场上博取高分的“筹码”。多少心忧教育发展、青少年明天和民族未来的有识之士,对这样的高中教育现状也都只能是慨叹且无奈。然而,当问及某业内人士时,一般都会答道:“都是高考惹的祸!”初闻此言,颇觉似乎有几分道理,但用教育工作者的良知细一深思,我还真的想由衷地说一句:不要总是拿“高考”来遮丑!不妨就请瞧瞧匿形于这句说辞背后的种种教育之丑。

为高考周而复始地教、练、考、评,磨练学生―――天经地义

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和会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创设育人立魂的条件和环境。教学的过程中,蕴含着无数育人立魂的条件和环境,关键是要靠施教者去发现和预设;育人立魂也只有与学科教学无痕对接、有机相融,才是大有作为的正途,关键也要靠施教者有足够的智慧和艺术。所有学科教学,究其本质都应该是学生做人立魂的脚手架,都是育人立魂的手段而绝不是教育的目的。为了高考和平时的考练能立竿见影出点成效,就一味强制性地把知识和技能硬塞给或灌给学生,甚至完全取消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受、思考、思辨和感悟的过程,这根本就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预设育人立魂的条件和环境,同样也根本谈不上实现育人立魂与学科教学的无痕对接和有机相融。这样的学科教学是没有教育魂灵的,是根本就不考虑人的发展和提升的,甚至是有悖教育的。因为,只是一味地强压、强管、强灌、强塞、强练和强考,动辄给学生刺上优生、次优生、待优生、差生、双差生的黥记,只会在那里压抑性灵,毁掉学生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和创新品质。最为可怕和令人深忧的是,这种不利学生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应试化学科教学竟那么深入人心,天经地义!竟还会有一整套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来维护它,有那么强大的社会舆论来撑起它,有那么多著名的媒体在包装和美化它!

其实,让学科教学返璞归真,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感受、思考、领悟的真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本源处多下真工夫,达到深入骨髓,明辨彻悟的境界,也未必就与高考有多大矛盾。笔者20多年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文立人的教学实践,与高考非但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反而还会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为高考的考查与学生学科及人文素养并无太大的矛盾冲突)也正是由于笔者在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取得了教文立人与高考升学双丰收的喜人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成果(笔者主持的一项地市级课题)才有可能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生活化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被专家和同行称为“真教语文,教真语文”,笔者也才会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其实,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假设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潜能,而后通过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范式来充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潜能,并通过不断深入有序的生活化语文教读和训练来渐进发育和固化他们的这种习惯潜能,最终达到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学习语文的目标;同时,在这个理想的教学目标渐进达成的过程中,一个精神自主、灵魂独立、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品质的人也便随之站立起来了。实际上,学科教学的规律都是相通的,只是需要教师在生活相融上多动些心思,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用生命体验、感受、思辨、感悟上多下些功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丰富他们的学习智慧,从而促进他们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不断发育、强化和固化,进而使他们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创新品质等得到良好的发育、固化和提升。

一本练习册和一张考试卷混教育、立根底、打天下―――理直气壮

在这种眼里只有高考、心里没有学生,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大搞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高中教师早已或无奈或偷懒或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手拿一本练习册、一张考试卷“奋战”在教学一线上,从青年到中年直到退休,就如此这般混教育、立根底、打天下。几十年中,很多教师从不读教育科研之类的书籍―――甚至连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的书也不读,也从不用心反思和研究教学和学生问题,更是把这种反思和研究视为与己无关的“身外之物”。很多教师都是只管自己操作方便、学生接受痛快,照本宣教,一灌到底,长年累月,感觉良好且理直气壮。当然,练习题和考试题还必须得配有详解的答案,否则就有点潇洒不起来了,更难以理直气壮了。语文教学还常会出现这种怪现象:答案分明是错的或相对不完善的,而教师却能把它讲成正确完善的,且非常令学生信服。(因为学生也从不独立思考)试想一下,这样的学科教学环境,我们还有几分底气说自己是在真教学、真育人和真立魂呢?长此下去,恐怕连教师自己都得停滞不前,还谈什么教书育人?谈什么自主发展和提升?

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但这一“传统”绝不肯放下―――情有可原

提起当今的高中教育,也有不少人表示不满或者质疑,但是一走进学校大门,似乎就又忘了自己的不满,就又都别无选择且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束缚学生也制约自身的主流之中。变革现实,救孩子、救民族、救未来的想法似乎很多人心底都有,但若真让大家放下这一“传统”,积极投入到变革现实的队伍中来,恐怕也是寥寥无几。就一般教师而言,理由会很多:别人都不动我为什么要先动,谁先动谁吃亏。校领导不主张更不支持,我为什么要动,费了心耗了力结果很可能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吃了亏还得自己兜着―――这又何必呢?至于部分学校领导,社会压力更大,也基本是一样的心理,又担心高考成绩下滑影响政绩,于是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挺着了。可见,绝不肯放下这“传统”也就情有可原了。于是,只要学生上了高中,三年之内就休想摆脱压制、管制、强塞、硬灌、强练和强考的境况,就只能被指令着解题、训练、应考、听讲评,循环往复,无休无止!至于他们是否主动参与、自主体验、深度感受、思辨感悟了,是否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了,这些都是书上讲给人听的大道理,根本就无人理会。于是,学生只能是越填灌越被动,越考练越呆滞,越强压越逆反,最终只能形成被动应付型的习惯、性格和人格,甚至还会形成反约束、的极端个性。说实话,这样的高中教育早已异化为非教育甚至反教育了。看来,纵是再情有可原,这一“传统”还是必须得放下了。

扎扎实实大搞应试教育,却偏要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心安理得

当前的高中教育现状大多都是这样的:一边在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急功近利地追求高考升学率,一边却又在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并且还要高高树起“素质教育”的旗号。素质教育几乎从来就没有切实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师生发展之中,甚至与之几乎不搭界,仅仅成了一块应时做景的招牌。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所诞生的那些高中名校,能够很有底气地说自己真的没有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恐怕不会有几所。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表里不一,几十年无大改进的高中教育,正在严重地分裂着很多教育管理者、广大师生和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大众的人格。试想,这块全社会都人格分裂的教育土壤里,怎能不时时滋生出危害学生精神和人格发育的毒素?对这样的高中教育现状,我们再也不该心安理得了。

综上所“诉”,“都是高考惹的祸!”这句说辞背后所隐匿的“丑”确实还不少,也颇具危害力。看来,我们真的不能再这么老拿“高考”来遮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过去了,估计还将一年一度地运行下去,因为虽然高考命题的问题较多,但秉持公正的高考本身并无罪,且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上一篇:告别“减负”,要从实际出发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的“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