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2-28 07:29:28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入品味感悟,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真实地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学科各项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定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这是指一个人智力能力。审美体验则是从一个人的情感出发,注重对人的感性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材内容是作家取材于包括社会和自然美在内的现实生活,并融进了作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产物。

阅读教学不管是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形式,还是教学的过程都存在大量审美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中到处埋藏着形式美、逻辑美、形象美、思想美、性格美以及意境美等,需要我们细心地发掘,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审美环境,激发审美情趣

审美环境“指以审美对象为核心,涉及一切影响美的显示发生的事物和因素”,阅读教学的审美环境,就是借助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审美媒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审美环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活跃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到成功的情况,审美的愉悦,这一切也有利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荷花》一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味,令人百读不厌。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是一个比较难以突破的点,学生从作者对荷花形象姿态的描绘中领悟到:用彩笔画出来的是色彩明丽的图画,一池的荷花就是这样一幅色彩明丽的画,更重要的是,一池的荷花是生命力旺盛的活生生的真实景色,所以是一幅“活”的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表情达意之精妙,还可抓住语言的精典处来探究读。学生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觉得“冒”这个词用得好,便引导学生换一个其它的词来读读,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到荷花的勃勃生机;当学生读到“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时,教师让学生做做动作,体会一下“翩翩起舞”的姿态,从而感悟出荷花的动态美。这一境界读的形式应该灵活而有变化,既要有朗读,也要有默读,既要有个别读,也要有齐声读;既可以表演读,也可以比赛读,既可以学生读,也可以师生共同读。朗读要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一次有一次读的收获。又如在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文可能对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丰富的物产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而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海水的颜色的变化,海底的珊瑚,水中各种各样的鱼以及沙滩、贝壳,岸边的树、鸟等,仅凭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海岛的美丽富饶。于是,在学生品读文章以后,在素材库中选取西沙群岛风光片进行播放,学生就会仿佛置身于西沙,让学生亲历那旖旎的风光,这是多少语言所不能及的。

新课程要求人们不要把教师视为定性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育人者,而应把教师看作发掘资源的向导,这样教师就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智力、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有位老师同学生一起表演,教师扮演那个教育家,与三个学生表演从瓶中取出三个小铅锤,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积极的参与,把课本中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让实物走进课堂、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人人都会全身心投入体验学习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美,直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文本内容,培养审美感知力

每一个美的鉴赏者和艺术家都有敏锐而独特的感官,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而审美感知力的高低是靠后天培养的,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也一种渠道。

一年级《荷叶圆圆》一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短文,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对荷叶的不同认识,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学生汇报,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荷叶、蜻蜓、青蛙、小鱼,还有几朵荷花,很快一大幅荷池碧水图便呈现在同学面前,在优美音乐的衬托下,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按画面的景色选择读文。有的学生很快能够按图画的意境及顺序背下这篇优美的短文。在识字时教师把识字卡贴到有联系的部分画面,如在荷叶上认识“荷”,振翅的蜻蜒上认识“翅膀”二字,从小青蛙的姿势上认识“蹲”字,利用一幅图可以读文、背文、识字,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审美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品悟词句意蕴,培养审美理解力

汉语言本身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形式美、意蕴美,阅读的美感来自于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要理解一篇文章,一定要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品悟关键的词句,才能深刻地体会它隐含在文字后面的意蕴。

如三年级《风筝》一课,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但是在体会做风筝、放风筝、丢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是教学中一个难点,教师可凭借语言文字,特别是一些关键词的理解来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如“憧憬”“快活”“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请学生勾画出描写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指导语速舒缓轻快,语调抑扬顿挫,通过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的读文,体会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心情。又如《他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学时请学生品词悟句:“一动不动”“啜泣”:“呜咽”“哭泣”“一动不动”“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立刻停止了哭泣”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唤起已有的一些审美经验,在学生教师的绘声绘色范读和学生的品读中,从中体会到当时小阮恒的复杂心情,自然就会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

“细细咀嚼”词句去品味,把其中蕴含的各种美的滋味“品悟”出来,必然会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中美的语言文字的鉴赏力、理解力。

四、弘扬个性发展,培养审美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思想的个性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与条件,个性是创造的前提,阅读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特性,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例如,教学《四个太阳》一文,有的学生喜欢“绿绿的太阳”,有的喜欢“金黄的太阳”,有的喜欢“红红的太阳”,还有的喜欢“彩色的太阳”,学生喜欢哪一种太阳,就让他先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得有情有感,说得有根有据,学得有滋有味,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善待这种奇想和创新会呵护学生灵性、张扬学生的个性。

又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代表春天的事物,课堂上汇报的方式各具特色,有的到自然中采集小草、柳枝、迎春花拿到课堂;有的个人或小组用贴、绘、剪画来描绘春天的勃勃生机;有的用歌舞现场表演展示;有的朗诵诗歌;有的带来自制的风筝来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而应切实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欲望,弘扬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

阅读教学不管是教学的内容、形式还是教学的过程无不体现美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审美环境,立足文本内容、品悟词句意蕴,弘扬个性发展,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审美因素,会使学生受到课文中美的语言文字、人物形象、美的景色、美的思想感情的感染,对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美育功效。

上一篇:浅析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