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山洪灾害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2-28 06:10:15

丹东市山洪灾害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洪灾害影响进行分析,结合丹东市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环境特点,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山洪灾害 环境影响 防治对策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受暴雨影响,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特点是来势猛、毁灭性强,恢复难度大。山洪灾害的发生属于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受客观环境、气候、地质、天然植被等因素影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丹东市山洪灾害区域生态环境特点

丹东市山洪灾害易发区受自然地理、人类活动及历史综合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现状有较大差异,依据其特点,可划分为二个生态环境区。

1.1 丹东市北部地区山地丘陵生态环境区

丹东市宽甸县、凤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位处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地势较陡峻,最高海拔在1336.1m。区内大小河流800余条,属鸭绿江水系,集流快、流量丰富。

区内山地多,耕地少,主要分布在坡麓和山谷。由于开发与保护失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该区域是主要林木分布区和木材生产基地。由于管理和保护意识缺乏,森林破坏较为严重。

由于过度采伐,树种单一、结构失调,使天然次生林质量不断下降,外加毁林开荒,矿山开采和不利自然因素的作用,使生态环境功能不断下降。

1.2 丹东市东部生态环境区

本区地势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直至鸭绿江沿岸。区内土地面积较大,地势低洼,海拔高度仅为5―7米,本区山植被覆盖少,涵养水源和生态调节功能很低,每遇降水便迅速从地表流失,地下水资源补给功能差。该区内岛屿及临江土地面积较大,由于近几年过度开发加之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河道及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

2、山洪灾害影响分析

由于各区生态环境的不同特点,在山洪灾害的影响上也呈现出程度上和后果上的不同。

从丹东北部山地丘陵生态环境区看,山体相对坡度较大,该区又是省内大到暴雨中心,几乎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坡度大,重力加大,加之水流短促,加重了水土流失,极易造成泥石流和山体崩塌。近年来,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约60%发生在该区。

丹东东部地区临鸭绿江,地势低洼,植被条件较差,现有的防洪体系年久失修,侵占河道大搞开发之风预演欲烈,加之挖沙和取土等人为破坏活动日益加剧,使得洪涝灾害越发突出。

客观分析,出现持续性特大暴雨、短时降雨强度过大,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深入分析,这些灾害还受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森林植被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使特大暴雨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

近年来,我市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虽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森林质量却没有达到防灾减灾要求。一是天然混交林逐渐减少。据有关资料分析,结构较好的原生森林树冠能截承降雨量的15%~40%,能够降低降雨强度,削弱雨滴对土壤的侵蚀,而天然林地表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孔隙多,降雨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使地表径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径流。但由于滥砍乱伐阔叶树木,破坏了林层结构,使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化。二是人工林增加。这类林绝大部分是单纯的针叶树种,针阔混交林少。这种单层林,林冠下少有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物,截滞降雨能力低。再则未成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一般较弱,保持水土的能力不强。三是薪炭林破坏严重。人们过量砍伐薪炭林,把草本植物都割去当燃料,这加剧了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了森林蓄水保土能力。

现阶段人们在进行各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是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暴发。由于水土流失区域没有林冠承雨功能,没有水保工程措施拦蓄降雨,雨滴直接击溅地表,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松散,随降雨迅速形成坡面泥沙径流。因而每遇特大暴雨,就出现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等灾害,甚至形成泥石流。二是破坏水利,妨碍航运。由于上游泥沙冲击下来,淤积河道,河床逐年抬高,洪水水位也相应涨高,使岁修任务逐年加重,同时使航运受到影响。三是危及到农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的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也随之流失,植物的立地条件将随之恶化。

综上分析,山洪灾害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冲压植被,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和生存条件;影响工农业生产;淤塞河流,毁坏桥梁,中断交通和通讯;威胁人畜生命安全,引发疫病流行;破坏基础设施和原有地貌,引起自然景观变化。

山洪灾害的发生,由于其强度不同,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影响也不同。程度较轻的山洪仅对草本植被及灌木影响较大,洪水及泥石流会冲刷和淤覆原有草木,造成植被的冲移和掩埋。而较大的山洪灾害则对所有植被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山洪引发山啸、山体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情况下,灌木、乔木等山地植被均会荡然无存,造成野生动物的死亡,严重时可能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环境。

山洪灾害一般会致使农田被淹被毁,淤塞沟渠,改变河道,破坏农业生产等基础措施,影响农业生产,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灾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治安构成威胁。严重的山洪会彻底改变原有地貌,改变土地的生产质量和利用条件甚至改变其使用性质,也会带来人畜死亡,特别是由于房屋倒塌,水源被毁,食物来源中断,生活条件急剧改变,会引发疫病流行,影响人群健康。

3、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山洪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要通过切实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1 提高全社会对山洪灾害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从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山洪灾害,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对群众进行防御山洪灾害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3.2 加强防御山洪的工程建设

全面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水土保持和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并按河道管理要求,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并对河道内的各类行洪障碍物坚决清除;加大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建设力度,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增强防洪能力,集中对影响防洪安全各类水库的枢纽进行除险保安。

3.3 重视落实防御山洪灾害的非工程措施

建立强有力的防御山洪灾害指挥体系。提高防治山洪灾害的整体水平;要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普查,确定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危险区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重点地段,调整这些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完善各项避灾措施;建立灾害易发区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案,并要严格执行预案。

3.4 加大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研究

一是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防和减灾措施的研究系统。山洪灾害的防治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作为一项专门的防灾减灾科学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市市情的防治对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二是解决好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山洪灾害易发区群众安全避险问题突出。山洪灾害易发区往往在偏远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畅,通信落后,难以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式救人,而山洪暴发往往猝不及防,组织群众转移十分困难,人员伤亡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与减灾避灾的措施之间矛盾突出。

三是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减灾措施的研究。目前,非工程性措施仅仅停留在编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建立预警系统、宣传教育等较低层面上,除了这些技术措施以外,还要开展涉及政策、法令、行政管理、经济等多层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增加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投入。

上一篇:高尔夫球场农药的使用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试论贵州水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