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选择、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

时间:2022-02-26 02:40:07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选择、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企业间竞争也开始走向全球化,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区域集中化也越来越明显。例如美国硅谷的繁荣、意大利经济的振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集群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专业镇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当地企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研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融资慢慢成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头等问题,此时集群融资开始崭露头角。而集群融资是指若干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集团或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相互帮助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使得中小企业不再势单力薄,有资本也有实力和大型企业争夺到更优惠的贷款。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分析

从内部来看,集群优势的发挥程度不仅依赖于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更依赖于集群内部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联性是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目前企业间的协作仅仅局限于货物或原材料赊销和赊购上,企业的独立意识过强,交易关系较为脆弱。而这种松脆弱的企业间关系使得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度不够,这使得以信用为前提的团体贷款和互助担保贷款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团体贷款规模小,互助担保规模小,这使得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短浅目光,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看不到集群中某个环节繁荣带来的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

从银企关系来看,大型银行对集群企业并没有多少偏向性政策,他们仍然将集群中小企业和单个游离中小企业混为一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歧视和规模歧视依然存在。表1是各利率浮动区间企业贷款的情况。

在集群融资已经开始发展的2004年,那些优惠利率的贷款绝大多数都是给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都是高利率的,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非常高。由此可见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这也恰恰反应了银行和中小企业地位不平等。因此银企关系的互动有待于加强。

究其更深层的原因,集群融资优势难以发挥的根本原因是集群内缺乏一个体现其“内生性需求”和“外在化表现”的有效发挥其优势的中间性组织。这个中间性组织既能比较容易地放贷给企业,又能轻松地在外部金融市场募得资金。因为无论是团体贷款还是互助担保,他们都是企业与银行直接联系,银行有着绝对话语权放不放贷,中小企业集群还是会面临被歧视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主要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多种多样,而本文将主要介绍三种种常见的集群融资模式――团体贷款、集体发债模式和互助担保贷款融资模式。

(一)团体贷款或集体发债模式 团体贷款是指银行对由企业集群组成的企业团体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个中小企业借款人对团体内的其他成员贷款的归还负连带责任,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时,团体成员才能继续获得追加贷款,否则整个集群将被列入黑名单。这样团体内的所有企业都被绑定在一起,这种连带责任制激发每个成员之间都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来保证团体贷款的高还款率。而且这种连带效应使得中小企业在选择团体贷款成员时会非常的谨慎,他们会在审查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历史信誉情况等资信状况后才会通过企业进去该团体。这样一来,能够组织进行团体贷款的都是有着良好信用的企业,而且企业间的连带作用也大大减小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而集体发债则是集群内的各个中小企业基于产业链的联系,整合各自资源,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它克服了单个中小企业从债券市场很难得到资金的难题。使中小企业又多了一种融资的渠道,有利于整合集群融资优势。然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讲,由于债券的回报率没有中小企业板的回报率高,所以相对于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的债券不是那么地受欢迎。从整个金融市场角度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活跃,尤其是债券市场更是缺乏活力,这使得发债进一步受阻。最后从中小企业出发,相对于银行贷款,发债的利率更高,成本更大。

那么到底团体贷款和集合发债的作用如何呢?发放团体贷款和集合发债通常是集群内部企业通过环形或交叉持股等方式形成的一个集团企业会采取的融资方式。而一旦当集群内中小企业形成一个集团,他的原有经营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里不妨做一个虚拟案例:假设集群内部有10家中小企业,每家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是50%,生存下来后的收益是成本的两倍。因此这10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只要其中的5家企业成功,集团整体就是成功的。

(二)互助担保贷款融资模式 互助担保融资中小企业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与银行,政府联合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利用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借鉴了日本的主办银行制融资模式,但是又不是将其简单地应用到小企业集群中来,该模式强调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参与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有利于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推广和成功实施。很好地诠释了互助担保贷款模式的一个关系。

在这种集群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集群和担保机构是关键因素。他们基本上出资一半以上来维持这个担保机构。而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协商各家企业担保资金的出资比例和贷款分配比例时,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各企业先确定担保资金出资额,根据各企业担保资金的出资额占总出资额的比重决定贷款金额分配的比例。而另外一种方法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先确定企业需要的融资金额,根据各企业所需融资资金占总融资资金的比重决定各企业担保金出资额的比例。由于参加互助担保的企业必须高度透明自己的信息,集群内企业信息高度共享,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而且互助担保机制内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是以信用担保为目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无疑加强了集群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得企业更加离不开这个集群,那么各个成员企业也会更加重视维护集群的信用和声誉,从而大大降低了违约率,使银行的放贷风险也有明显下降,集群企业也能从中得到更低利率的贷款。另外,由于互助担保贷款是通过担保机构出面向银行提供担保,克服了中小企业存在的自身抵押品不足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在和银行谈判时的底气更足。而且有了互助担保机构的担保,有了这个第二还款来源和还款保障,银行不再害怕借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收不回,银行放贷的风险也随之减小,那相应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也就会相应地降低,这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时间,融资效率大幅提升。政府和协会的监督也也让中小企业不敢违约,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也保证了中小企业集群的高声誉和高信誉。

四、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

为了解决这更深次的原因,建立准内源性财务公司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一)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的内涵 一个准内源性财务公司是有集群内部的所有中小企业出资建立的一个财务公司,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准内生的财务公司进行融资。该方法有点类似与互助担保和区域主办银行,但是他又和他们有很大的区别。相比于互助担保,虽然他们都是由集群内部企业出资建立,但是互助担保只是为集群内部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而准内源性财务公司则是直接向集群内部企业提供融资。而相比于区域主办银行,虽然他们都是为了给集群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但是区域主办银行多数是政府筹备,政府具有绝对控股权,而内源性财务公司则是内部出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又由于它是集群企业内部出资建立的,所以能很好的解决“市场失灵”,集群中小企业不必再受大型银行的各种规模歧视和制度歧视,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另外他内部每个企业都是相互独立的法人,不受企业集群内某个企业控制,所以它又能解决内部失灵,每个内部企业不能像其内源融资一样无偿使用。而以上这两点也造就了这种财务公司的“准内源性”。企业集群通过这个准内源性的群内财务公司可以很好地将集群企业的集群融资优势发挥出来。

(二)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的优势 具体包括:(1)企业集群与群内财务公司的良性互动发展。由于这种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群内部出资建立的金融机构,所以他汇聚了金融,产业和企业的结合优势。企业集群和准内源性财务公司相互促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由于群内财务公司的建立,它在集群企业融资时发挥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功能,对内聚集群内闲散资金,利用资金运动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资金的有效配置;对外以金融机构的身份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吸引各方面的资金进入集群企业。这有效地解决了集群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使得集群内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企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又促进群内财务公司的成长,财务公司的资金实力和金融竞争实力也将大大加强,而且产融结合降低了财务公司受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内部金融市场优势。群内财务公司构造了一个内部金融市场,相比于其他外部金融市场,它有着很多天然优势。一是融资成本和风险降低。对于群内财务公司来说,他对于集群内每个企业的信息都十分了解,因此他在放贷时不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在收集信息上。而且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小能够避免集群企业进行逆向选择。二是监督更加有效。如上所述,集群内部企业的信息高度共享使得群内财务公司对于集群内的所以企业都了解的十分透彻,而且群内财务公司基本上会设立在企业集群区域内部,这样就更方便群内财务公司监督使用资金的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是群内财务公司的直接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所以集群内每个企业都会去监督和激励资金使用者。三是融资约束更少。无论是单个中小企业还是企业集群,当他们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总会面临着一大堆的贷款资格审查,贷款额度限制等等约束,也会因此拿不到急需的贷款。而群内财务公司由于由集群内部企业共同组建,虽然还是会有一定限制,但是融资约束明显大大下降。这实现了集群内资金的跨项目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三)准内源性群内财务公司融资边界的确定 对于一个群内财务公司来说,并不是集群内的企业越多越好,因为集群内部企业越多,内部需要融资的企业也就越多,集群区域也无法承受过多企业,且融资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会更高,这对于群内财务公司和集群企业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在设立群内财务公司时,融资边界的确定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集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边界是由地理,交易和供给三个维度共同确定。

(1)地理边界。中小企业集群和生物中的种群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一个种群内部存在着种群数量的限制和承载能力限制,也就是地理边界。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过少集群融资的优势会很不明显。然而另一方面,一旦集群内企业数量过多,因为集群内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质企业,这样会带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不能达到集群内部的共赢,这会让集群的竞争力大大下降。而且企业数量过多会使得土地、人才、设备等资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让集群内企业的成本加倍上涨。因此,对于限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的任务也就相当重要。这里运用增加一个企业的边际效用来分析集群的地理边界,因此需要对集群企业的综合效用对集群企业的数量进行求导,当这个值变成0之后,说明那个数量的集群企业数量是最适合整个集群的。而群内财务公司融资的地理边界也是以该数量的企业个数为限。

(2)交易成本边界。上文中提到,群内财务公司其实相当于一个中间性组织,他是连接集群内中小企业和外界金融市场的一座桥。因此,这里我们可以运用威廉姆斯(1997)的市场―中间组织―等级制企业的使用边界的分析框架来确定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成本边界。为了使得交易成本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斯提出了区分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型、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且在他看来,随着这三个维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组织、中间组织和等级制企业三者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不一致,其中等级制企业组织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最慢,中间性体制组织组织的融资成本上身速度处于中间,而市场的融资成本上升速度快的惊人。(3)融资供给边界。地理边界和交易成本边界仅仅确定的是集群内部融资的需求限度,但是它们都没有回答群内财务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这么多的融资额度,即没有给出群内财务公司融资的供给边界。而群内财务公司供给边界的确定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因为群内财务公司一开始的资金来源来自于集群内部的企业,而且上文也提到企业集群和群内财务公司的良性互动促进作用,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优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内财务公司的发展和融资供给能力。其次,群内财务公司自身的金融再创新能力和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产品的相似但是异质性也决定着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供给能力。因为群内财务公司融资供给的对象是确定的――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因此这也使得它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虽然会相似但是还是异质,这就要求群内财务公司有这种能够开辟这种产品的能力,也就是它的核心能力。最后,如上文提到群内财务公司毕竟是一个金融机构,所以它的融资供给能力还会收到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则的制约,当然集群企业内部的企业契约也会影响到群内财务公司。这样群内财务公司的融资供给能力由上诉各种因素决定,但它以集群融资的融资需求和交易成本为限。

五、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一)缓解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局限性,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很难了解企业内部的真实财务情况。另外,有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为了给竞争对手制造假象,故意隐瞒或者谎报信息,这导致了市场信息紊乱,使得信息的严重不准确,造成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银行不能判断哪些企业好哪些企业差,于是他会制定一个比较高的利率,使得需要贷款的好企业因为贷款成本太高而无法得到贷款。然而在中小企业集群里,各个企业之间交流比较频繁,而且大多企业都集中在某个区域,信息能在企业之间迅速流动,从而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集群企业区域品牌优势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使银行易于了解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财务状况等,从而可以降低银行信息搜集成本。而且集群很强的“信息透明度”产生的“声誉机制”有效地减少了企业违约的“道德风险”。这样一来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降低融资成本――成本优势 首先是降低银行成本。由于银行每笔贷款不管数额多少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数额规模较小,但是每笔贷款还是必须经过必要步骤,这就导致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比向大企业贷款要高得多。而一旦中小企业集群一起进行融资贷款,首先,因为集群内部“信息高流动和共享”,银行不需要对各个企业的信息进行重复收集,信息收集成本大大降低;其次,原来很多笔同质中小企业小贷款现在变成一笔巨额贷款,这使银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的复杂程序,贷款的办理成本大大下降,这就避免了原来单个中小企业贷款存留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且集群的地域根植性使得银行的集群客户集中在某一区域,银行客户区域和对象比较固定,银行只需要花很少成本就能对众多企业进行监督。其次是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放贷成本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信用等级远远高于单个中小企业,这样一来银行对中小企业集群贷款的利率也会大大下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就下降了。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带来的乘数效应,使得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还款率也越来越高,而且中小企业的存贷款规模也越来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也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低,这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三)减小银行的放贷风险――安全优势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各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之间以信用为前提共存,因此集群内声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一旦集群内部企业逃废银行的债务,由于集群内信息的高度流通性,这一消息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因此这种欺诈行为只能为企业谋得短期收益,而不能使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生存下去。这就改变了交易的博弈规则,迫使交易主体(集群内中小企业)在交易中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这种机制使得每个企业都能保持较好的信誉,各个企业不会谋求私利。而且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产业环境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集群的根植性和紧密联系使得企业的迁移成本上升,企业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利而冒能带来破产的危机。集群所形成的企业关系网络使得企业不敢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一来,银企双方保持长期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实现双赢。而且由于集群中中小企业数量十分庞大,根据大数定律,银行对集群里企业贷款的坏账率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低值,这样银行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经营风险。

六、结论

近年来,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为我国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带来长足的进步,集群融资的也在中小企业集群中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各种集群融资模式也给了集群企业选择的空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的集群融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后面提出的建立群内财务公司的思想则能够充分发挥出集群融资优势。它是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内生性需求和外在化表现,有效的连接了集群内部企业和集群外及融机构,使得集群融资的潜在优势转化成了现实优势。然而,尽管集群内部有着信息的高度共享,集群内还是存在着竞争,而且中小企业的自身局限性使得群内财务公司的实现存在着很大的阻碍。

参考文献:

[1]陈小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杜传文:《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9期。

[3]高连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

[4]高连和、孙伯良、朱晨纯:《中小企业集群组团融资模式设计》,《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5期。

上一篇:股权结构对自利性归因的约束分析 下一篇:创业板企业IPO过程中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