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春舞》赏析

时间:2022-02-26 10:31:18

孙以强,美籍华裔钢琴家、作曲家,自幼表现出杰出的音乐才华,19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李翠贞教授,1966年毕业;1980年去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攻读硕士学位,5年后取得硕士文凭,并读完了为取得博士学位所必修的科目。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篇幅不长,但音乐构思巧妙新颖、音乐形象生动贴切,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深受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如小提琴协奏曲《送红榜》《唱支山歌给党听》,钢琴曲《谷粒飞舞》和《春舞》等等。

1980年金秋时节,在中央乐团(1996年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工作的孙以强到新疆采风。当他来到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时,被年轻的男女们围在一起欢庆丰收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配合着新有的音乐、节奏,舞之蹈之,触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具有浓厚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族风格的经典钢琴作品《春舞》由此诞生,并广为流传。

本曲以新疆维吾尔族民族调式为基础,旋律和节奏都有着浓郁的新疆风格,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情绪跌宕起伏、音乐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天山脚下领略新有的风土人情。优美的旋律时而激昂、刚毅,时而温柔、轻快;富有动感的音型采用了维吾尔族音乐的典型节奏,重音落在切分音和最后一个音上,模仿了新疆民间舞蹈常用的手鼓鼓点,色彩绚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耳目一新。

谱例1:贯穿全曲的新疆手鼓舞节奏(19~20小节)

谱例2:新疆民歌的特征曲调

40~41小节 100~102小节

乐曲采用三部性结构,由引子、第一部分、中部、再现部等4个部分构成。准确地划分其中乐段、乐句,明确其中调性关系的变化,进而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意境,对正确处理和弹奏,并更好地欣赏《春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子(1~18)安静而富有幻想性,中板速度,D大调,富有歌唱性,具有4个乐句的结构特点,每个乐句都以和弦形式形成一个小的回声。音乐从主音开始,第1句缓缓上行,宁静、舒展,似缓步登山;第2句采用连续的三连音下行,让音乐流畅地动起来,似潺潺流水。11~18小节是前面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加入了切分音符节奏,引出贯穿全曲的手鼓节奏型,既为主题的出现作铺垫,又推动了音乐继续发展。

第一部分(19~73)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左手始终保持新疆手鼓舞的特征节奏,也是典型的新疆音乐节奏,但极致的变奏手段使主题的每次出现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有音乐形象及情绪的变化。中间的B乐段是在A乐段主题基础上转调变奏而成,这部分音乐在欢快、轻松的基调上,由简入繁地突出了“春”的主题和“舞”的形象,使主题旋律更深地感动我们。

19~37小节为A乐段(每次呈现的A乐段前面都有3小节音型化的小引子衬托主题),旋律优美动听,向d小调的转换给音乐一丝柔和色彩。第21小节开始的主题旋律先由右手指尖轻盈地奏出3个音符的小动机,持续发展中灵巧、快速地掠过颤音,达到乐句的小高潮后反向平稳下行,音乐与富有动感的左手切分节奏相互配合,旋律形态形成向上的弧线,形成性格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主题。后一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奏,好似自由地即兴发挥,拓展了音域,音乐更加活泼。仿佛清晨,小姑娘们三三两两地汇集到一起,轻巧地拍着手鼓,腼腆地跳着舞蹈,嬉笑着走向葡萄园。

谱例3:A乐段(22~25小节)

38~53小节为B乐段,转入D大调,情绪变得明朗,并在音色、音域、伴奏织体上与前面的A乐段形成对比。音乐从两个层次变为3个层次,中间的和弦与低音形成相互交替的切分节奏,音符的密度加大,织体变得丰满,变化音突出了新疆民歌的特色,强化了音乐的动感,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更具有舞蹈音乐的效果。

谱例4:B乐段(38~41小节)

54~73小节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音乐回到d小调。右手旋律由单音变为了八度弹奏的双音,三十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五音组合的穿插音型,在旋律中间快速、灵巧地闪过,平添了几分灵动的华彩。音乐在强弱之间快速转换,更富有色彩变化和表现力,增添了舞蹈的热烈气氛。随后是双手一连串华彩式的下行音阶,富有特征的增二度保持了民族色彩。当最后一组自由节奏的上行音阶在逐渐趋于平静的ppp力度中把旋律推向第一部分的最高音时,视角仿佛被拉远了,人们即将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之中。

中部(74~176)为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炽热、奔放,描述了一幅载歌载舞的欢庆画面,由并列的3个段落组成,前两个乐段分别变奏一次,后一个为展开性段落。

74~93小节为C乐段,降B大调。左手四分音符向八分音符过度转变,右手组成两个短小的动机,连奏部分十六分音符,跳音部分四分音符,分别变奏、重复,在高音区动机化回旋式模进、发展。94~113小节是C段的变奏重复,力度由pp转为f,仿佛劳动间隙的一场欢快的舞蹈,情感热烈而奔放。经过一段华彩性下行的音阶,为音乐进入高潮做了铺垫。

谱例5:C乐段(77~82小节)

114~129小节为D乐段,D大调,左手第一个八度音强奏后,开始了双手八分音符整齐的弱奏,第122小节开始又变化为双手紧密交替的十六分音符,每组音都要弹得清晰、干净,有颗粒性,使得气氛更加热烈。130~145小节是D乐段在G大调的转调变奏,突出左手旋律,除八度弹奏的低音强奏外,双手交替叠加的部分都以弱的力度轻轻地衬托;延续的平稳节奏与高音区3个八度分解和弦的琶音有规律地交替。这个变奏的乐段均以4小节为一组,由p-ff的波浪起伏,似节奏感强烈的嗒嗒马蹄声响,由远及近、由慢到快,那是远处的男儿们被这热烈的气氛所吸引,马不停蹄、快马扬鞭地赶来。男儿们的加入,大家的争相表演,使场面变得更加热闹。

146~168小节为展开性的E乐段,音乐回到D大调。这个段落,没有明显的乐句划分,先以3小节为一组,然后再分裂为两小节一组,延续着前面的主题,音响效果更是丰富到极致,富有张力。最后的颤音与主和弦fff力度的强势收场,将载歌载舞的狂欢情绪推向高潮。

169~175小节的连接过渡的音色好像模仿了民间弹拨乐器的弹奏手法,充满幻想与期待,音乐重归狂欢过后的宁静。

再现部(176~228)又回到了恬静、抒情的意境中,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只再现了A、B两个乐段。音乐一层层地安静、平息下来,B乐段的变奏性再现又起到了尾声的作用。力度逐渐地变弱,速度逐渐地放缓,情绪逐渐地平息,音色逐渐地渺远,直至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太阳落山了,夜晚的天山之畔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唯有舞蹈的音韵回味无穷。

上一篇: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一起 下一篇:秋香菜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