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赏识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艺术

时间:2022-02-26 12:53:39

也谈赏识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艺术

一、关于青春期表扬的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赏识教育和激励性评价逐渐被我们所认同和采纳,表扬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实施表扬的良好初衷与表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反差,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无动于衷,有的甚至产生怀疑、逆反的情绪,还有的因惧怕教师表扬带来的人际压力而“躲避”教师的表扬。

一般地,我们会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发挥表扬的功效,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表扬失效呢?

如果仔细研究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成人感的产生而带来青春期学生谋求独立的需要,他们追求独立的自我,希望成人把他们看成“大人”。这个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高涨,反感居高临下式的对话。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站在权威者的角度表扬学生,则他们不仅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反而认为这是老师为了使自己听话而采取的“软计策”(尤其是后进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因此,为了摆脱老师的控制,学生也就不把老师的表扬当一回事,表扬就失效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年幼的时候,个体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依附性,成人的评价就是他们自己的评价;而到了青春期,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成人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小,个体自己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依附于老师的评价,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让他高兴很长一段时间,在行为上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到了青春期,学生听到老师的一句表扬,不会立即变得高兴,还会与自己的评价进行对比:如果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一致,表扬就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如果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不一致,学生可能会怀疑老师的评价,怀疑老师的表扬,这时表扬也就失效了。

那么,对于青春期学生该如何进行有效表扬呢?

首先,要注意表扬对行为的引导作用。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高涨,这就提醒我们应注重表扬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一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真诚的表扬,做到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帮助其能力发展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继续进步,表达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其次,要做到直接表扬与间接表扬相结合,侧重间接表扬。

直接表扬,尤其是当众表扬,能够凸现学生在其他同学中的地位,这是树立自信心的好方法,但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说,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不想成为太与众不同的人。因此,当众直接表扬会给他们带来人际压力,宜采用直接表扬与间接表扬相结合的方式,侧重含蓄的间接表扬。当然,这也应该因人而异,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直接表扬。

再次,要重视非语言表扬的作用。

表扬原本的含义是非语言性评价,但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教师通过亲切的微笑、关爱的抚摸、满意的点头、赞许的眼神等,远比口头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关于青春期批评的艺术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于是,有聪明的商家便在许多味苦的药片外裹上了糖衣,这种“良药甜口利于病”的做法倍受病人欢迎。我想,如果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糖衣炮弹”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也不是不可取的。因此,讲究批评的艺术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下面是我所总结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1.以理服人。

从身边小事讲起,以小见大,以事喻理。列宁青年时,吸烟成癖,他母亲耐心给他讲吸烟的危害,进而说:“孩子,你父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你吸烟要占家里一部分开支,妈妈的生活担子更重了。”从此,列宁便不再吸烟了。

2.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教育。

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教育目的的实施离不开和谐融洽的气氛。教师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还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谁也不可能保证自己的话句句得体。尤其是学生的言行违反了纪律或犯了错误时,教师心直口快,“一棒子”打下去,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及学生的“痛处”伤害学生的自尊,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当教师既想指出某个学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一时又没有其他良方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去告诉他,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可以想象,一个经常迟到的教师在学生迟到时,教育学生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良好的榜样示范相对于大动肝火的批评训斥,往往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情感教育。

学生是容易动情的,教师应该用强烈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越对他满腔热忱,他就越发感到内疚、自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改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4.诚恳地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学生充满期望,态度诚恳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学生会感到温暖,便乐于接受教诲。这时,即使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也都有可能愿意接受。

5.尊重学生。

尊重一个犯了错的学生确实有点难,然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不能没有自尊自信。用粗暴的方法去教育和改造学生就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继而导致学生走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由于看惯了粗暴的惩罚,使得学生奴性化,丧失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只会盲目地服从,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即便是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发自内心地承认他是一个好孩子,应心平气和地用爱心去唤醒他,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6.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生个性不同,对批评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一定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于争强好胜的学生,最好是单独谈,对于感情脆弱的学生则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7.既严肃批评,又热情鼓励。

批评不是目的,是帮助别人进步的手段。批评和鼓励是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手段,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赏识教育同样需要批评,但批评要讲究艺术,用徐徐的南风和柔柔的细雨更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扶助和指引他们轻快坚实地踏上人生的征程。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资源开发 下一篇: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