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科视阈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

时间:2022-02-25 01:41:23

浅论商科视阈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

【摘要】作为商科类高职院校,其学风建设的途径既要从基本的思政工作入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同时也要以教风促学风、以管理育学风.此外还要根据商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专业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商科课程体系,从而转变学生就学观念,提升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科,学风建设

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现实的招考体制和社会传统文化背景下,随着逐年扩招政策的实施,入学门槛一降再降,涌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不断下滑,加上高职院校多是快速升格,仓促建校,使之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反映在学风状况上来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总体比较薄弱,有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低,同时学习方法简单,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良学风状况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引发社会对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怀疑,形成招生、就业的恶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最紧迫课题之一。作为商务类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优良学风应根据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风建设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拾商科视阈,确立培养目标

商科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在学科中的地位几经起伏,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类”、“管理类”、“工商类”等等称谓的出现使商科教育在我国的学科类别中又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商科”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商科教育发展的规律看,目前各有关专业的归类划分还不够规范、科学,商科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位置还处于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模糊,多向文科类标准靠近,导致商科学生缺乏商科专业须特有的基本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趋于普通化。

因此,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商贸人才为目标的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商科的学科特点贯彻其中。培养商贸人才总的来说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它大致可分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企业家、管理层和实务层三个层次。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实务层人才以及能经营、懂管理的中间层人才。这些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再次,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四,应当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写作精神;最后,应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围绕培养目标,推进学风建设

学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其内涵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和积极性”;外在表现是“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考风考纪”等。一所学院学风是其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和直接反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高职院校院风建设的核心。根据培养目标,商科人才的学风建设不仅要从基本的思政工作入手,同时也要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以教风促学风、以管理育学风,还要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专业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商科课程体系,从而转变学生就学观念,提升学习积极性。

(一)加强德育工作,使商科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市场经济固然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但同时也可能诱发人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本位主义,特别是在培养经常与商品、货币打交道的商科人才的领域。正如古人所云“君子不器”,商科教育绝非仅仅培养工具型人才。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固然重要,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我们不能仅仅向商科学生灌输经商赚钱之道,更应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的培育,注重商科学生人文精神的锤炼,注重商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商科院校的德育工作,从考试“零作弊”入手,经常性的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要求的关系,避免陷入“商品拜物教”。对商科大学生来说,其首要的角色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和谐发展。

(二)以教风促学风、以管理育学风

教风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学院所有教师的行为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教师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和人格素养的综合表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父母的替身,是学识渊博、技能精湛、诲人不倦的师长,是模仿和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品行、知识技能、工作作风、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影响。因此,创建优良的教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是高职院校院风建设的基础。

因此,要注重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规范教学秩序;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

(三)深化商科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商科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心理、课程特点及学业状况,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和学习指导课,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性格、能力特长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前瞻而合理的规划,并根据商科专业特点选择适当而灵活的学习方法。加强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加强实地考察和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商科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创造条件进行对外交流。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商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能力,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郑亚娟.21世纪高等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18).

上一篇:高校统计工作现状的思考和对策 下一篇:瑞士山地旅游对四川省阿坝州体育旅游开发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