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慧眼,欣赏园林之美

时间:2022-02-25 07:18:56

开启学生慧眼,欣赏园林之美

摘要: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慧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欣赏中国园林之美。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开启慧眼;提高能力;欣赏美景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苏州园林是全国园林中的标本,学习本文能提高审美能力。从文体上看,它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的说明文。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理解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园林设计是一门艺术,学生对园林设计了解甚少,即使去过苏州园林,也可能是获得笼统的印象——很美,对园林的设计理念未必了解。没去过苏州园林的学生,更是很难获得直观的认识。所以教学难点很难真正达成。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来实现这一教学难点。

一、配合图片导入新课,感性欣赏苏州园林的美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什么美?园林美。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最著名的有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它们都是园林中的精品(学生欣赏图片)。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它们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叶圣陶去欣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风光吧!

[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大名园的精美的图片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弥补了学生的生活阅历的不足、知识积累的欠缺,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了立体的印象,产生了审美兴趣,对即将出现的审美对象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走进文本,把握苏州园林的美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这一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个方面设计及施工。接着,让学生以“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特征。教师扮演记者进行提问,每一个问题结束后看相关的图片。

[分析]在审美期待的作用下,学生进入了文本去发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就进入了审美感知阶段。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很容易找到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也知道从哪些方面设计和施工。审美感知最突出的特征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设计了角色转换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当设计者和工匠师傅来答记者问,这样学生必须对文本进行再加工,要把园林设计的图画美由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完整的审美过程还必须对感知对象做进一步的审视和欣赏,审美活动便进入了审美理解阶段。当学生了解了图画美后,我用课件打开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等图片,学生会把自己先前对园林图画美的理解与真实的图片进行对比,对比一致的学生会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对比不一致的会进行调整修改,重新获得园林的图画美,学生获得美感体验达到了审美过程的高潮,与园林的美能产生共鸣。

三、研读文本,鉴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合上课文,回味园林之美。让学生做一个游览者,选取自己认为最美的一个角度,去鉴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师选取一处美点进行示范。

[分析]设计鉴赏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审美评价的兴趣,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出发去评价苏州园林的最美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沉醉于美的享受中,他们的情感随着审美对象的特性起伏变化,与审美对象的变化同步或共鸣。当审美感知、理解结束,学生便从美的陶冶中解脱出来,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判断和评价,根据他们自己的观点对苏州园林的美进行分析,在众多的美点中判定最美之处。在审美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活跃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审美评价的兴趣能成为学生追求和创造美的动力。所以,不管学生评价苏州园林任何方面最美,只要他言之有理,教师都要肯定。

四、学以致用,欣赏本地园林

请同学们选择熟悉的本地园林景区,说一说它的特征以及具体表现方面。教师用课件打出本地园林的图片,如桃园、三水湾,学生相互讨论,代表发言,学生互评。

[分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验以上环节的教学的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所学到的园林知识去介绍熟悉的园林,也会从亭台、假山、河流、花草树木等方面去欣赏,有的学生还评价本地园林设计上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他们学会了发现美、评价美,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

上一篇:目标合理化 落实多元化 下一篇:《不怕,不怕》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