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

时间:2022-02-25 02:29:18

化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

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是化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我们的化学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我根据教学实践,以及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中学化学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为化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利用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验中,唤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认知化学知识,这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教育的规律,对化学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俗语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就需要自己有一桶水。”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要上好化学课,首先必须自己要有充足的化学知识,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之前,做到对化学知识完全熟悉,然后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切记不要墨守成规,一切应以教学为主体,其他都是为教学而服务的。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安排实验。例如,在教学“钠”的性质时,课本上的实验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同学们在下面观看。由于学生只是“看客”,所以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这时我就让同学们自愿结合,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我还在课堂上写下了实验的要求,以及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和注意事项。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还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1.金属钠为什么在水面上成了“球”状?2.“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游泳”?3.水为什么颜色变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原因,而是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开动脑筋,靠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向教师汇报。经过同学们的认真探讨,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兴趣

学生天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有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有问题可问”的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引入话题时,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有进行探究的“激情”和“冲动”。问题太简单,就会让学生感觉太肤浅;问题太难,学生会失去探究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空气的成分》时,刚开始导入时,我没有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而是让同学们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看谁憋的时间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然后我再问:“你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憋得太难受!”然后我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呼吸的又是什么吗?”这时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起来了,趁热打铁,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发现的过程。之后让同学们先读书在书中寻找“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再分组做化学实验进行证实。这一节课由于设计了问题情境,所以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效果很好。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设计新课导入环节,要灵活多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一半。”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平淡无奇的新课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激起学生兴趣,也就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处理好整个教学进程,尽可能使整个过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化学教学也一样,教师应充分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巧妙设计,灵活处理,恰到火候时抛出问题,在一个高潮跌落时再起新的冲突。

3.善于从实际生产生活中寻找教学材料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还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言,中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都有积极探索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实际生产生活中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我们的化学教学增光添彩。

三、教学中要注意“两不一和谐”

所谓“两不”,即不“唯教材”;不“唯教师”。“一和谐”是指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一,不“唯教材”,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提出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广大教师千万不要只是死抱着教材,唯教材是一切的科学标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而应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他们的问题有点“异想天开”,也决不能用指责、讽刺、嘲笑的态度来对待。第二,不“唯教师”,就是要允许学生怀疑教师的观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更不例外,我们决不能搞“一言堂”“唯我独尊”,要放下架子,虚心地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其一有助于搞好师生关系,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质疑,决不能敷衍或勉强,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三,“一和谐”是指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使学生感到你亲切、热情,亦师亦友,才会让学生愿意接近您,主动地接受你的教育,让教学变得轻松自然。反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只能压抑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试想在这种心境之下,又如何有学习化学的动力?时间长了,“厌倦、冷淡、消极、不满”等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就会滋生,严重影响教学的进行。

总而言之,作为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但要努力授业解惑,还要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创设一个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严谨、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做出应有的努力。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语文课堂如何妙用教学机智 下一篇:怎样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