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民众失去安全感

时间:2022-02-24 03:01:56

不能让民众失去安全感

“双抢”是对抢劫和抢夺两种犯罪行为的合称。抢劫,指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指不采取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公然夺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与抢夺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方式不同。抢劫是通过对财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采取人身强制的方式公然劫取财物,因此,抢劫行为必然同时侵犯财产所有权和生命、健康权。抢夺行为不是采取人身强制的手段夺取财物,而是乘人不备公然地夺取财物。因此,抢夺罪一般只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但是,当抢夺他人手中持有或者身上携带的财物时,可能导致他人伤亡,譬如飞车抢夺。基于上述区别,刑法规定抢劫罪的法定刑明显重于抢夺罪。从法理上说,抢劫和抢夺都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相对于盗窃、诈骗等财产型犯罪而言,双抢行为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行为的强力性。此外,双抢行为,尤其是抢夺行为,多发生在城镇公共场合,表现出犯罪分子对国家法律的公然藐视和对法治社会的公然破坏,使民众失去基本的生存安全感,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据统计,2003年以来,广州警方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超过八成是因“双抢”犯罪。广州“双抢”案件居高不下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之一是打击不力、不严,尤其对抢夺行为的查处不力、不严。这里的不力、不严,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查处不及时、不彻底,二是惩罚的严厉性不够。具体表现在:(1)因抓捕率、破案率、被害人报案率不高,导致查处率低;(2)因刑法适用不当,导致处罚不严;(3)因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偏失,导致处罚不严。下面针对上述三方面情形,就从严惩治“双抢”犯罪提出几点意见。

树立科学刑罚观,发挥刑罚震慑功能

一方面,要坚持“刑罚必然性思想”,充分发挥刑罚的震慑功能。刑罚必然性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适用刑罚,建立起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的观念。列宁曾指出:“有人早就说过,惩罚的防范作用决不在于刑罚的残酷,而在于有罪必究。”办案人有如此经验:“如果抓获率、破案率不高,哪怕每个罪名都定死刑也没意义”。广州市开展严打“双抢”犯罪战役,正如有关领导提出的那样,关键是公安机关要提高破案率和现场抓捕率。提高破案率和现场抓捕率是打击“双抢”犯罪的关键环节,也是这场战役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刑罚的不可避免是抑制犯罪分子侥幸心理,发挥刑法震慑功能,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原则。

另一方面,要坚持“刑罚及时性思想”,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刑罚的及时性是指刑罚应当在犯罪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到来。古典刑事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适用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效。在抓捕、查处“双抢”犯罪分子时做到及时、快捷,是打击和遏制“双抢”犯罪的有效途径。这要求第一线的公安机关增强警力,提高抓捕率和破案率,同时要求被害人和广大群众积极报案、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查案、破案。

正确把握法律规定,严惩“双抢”犯罪行为

要正确把握有关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必须消除“唯数额论”的错误认识,准确理解刑法,积极查办抢夺未遂犯罪案件。刑法规定构成抢夺罪,犯罪数额必须达到“较大”,2002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数额较大”的标准是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实践中,对于犯罪数额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抢夺案件,一律按治安抢夺案件处理,或者不处理。其实,这种理解和做法是错误的。抢夺数额没有达到法定标准,或者抢夺未得逞的,并非一律不构成抢夺罪,而只是不构成犯罪既遂形态下的抢夺罪而已。根据刑法总则规定,犯罪的预备、未遂等形态同样属于犯罪,也可以定罪处罚。因此,对于抢夺数额未达到法定标准但符合抢夺罪的预备或者未遂条件的,应当坚决绳之以法。

要正确把握有关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必须正确处理抢夺致人伤亡案件。抢夺致人伤亡的行为属于刑法中的想象竞合犯,即一行为同时触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罪名,则择一重罪定罪量刑。根据《解释》第五条规定:“实施抢夺公私财物行为,构成抢夺罪,同时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后果,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解释》只提到了过失致人重伤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这两个罪名,但并不意味着抢夺致人伤亡案件只是涉及这两个罪名,否则会导致重罪轻判。因为,实践中行为人在抢夺过程中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可以过失,也可能出自间接故意,因此,这类案件除了包括抢夺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之间的竞合之外,还可能存在与(间接)故意伤害罪、(间接)故意杀人罪之间的竞合。譬如,对车抢夺、在车流大的公路上抢夺、抢夺骑自行车人等案件,如果行为人对抢夺行为导致被害人伤亡的结果在主观上具有明知的认识心理,且放任伤亡结果发生的,应当以抢夺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之间的想象竞合犯处理。

完善刑事立法,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首先,司法解释规定抢夺罪的起刑点过高。《解释》第一条将抢夺罪的定罪标准定为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这与盗窃罪的标准一致。由于抢夺的社会危害明显大于盗窃,因此,这一标准失之过高。因为,抢夺行为是面对财物持有人强行夺取财物,直接威胁到被害人的人身和心理,比盗窃行为危险性大;而且,抢夺行为大都发生在公共场所,光天化日之下的公然抢夺行为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远比盗窃行为大。笔者以为,抢夺罪的起刑点在人民币300元至1000元之间较为适宜。

其次,司法解释关于双抢案件的处理有疏漏。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一条,就“驾驶车辆”夺取财物案件的量刑原则及定性作了更为明确而细化的规定,较之《解释》更具可操作性,但仍有遗漏和不足。例如,本条第(2)规定“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但对于未驾驶车辆而出现上述情形时能否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没有作出明确说明。我们认为,对于未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情形,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仍是符合立法精神的。又如,本条第(3)规定“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从刑法和法理的角度分析,此种情形应属于抢夺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之间的想象竞合,而不应转化为抢劫罪。

再次,刑法关于抢夺罪的法定刑标准与盗窃罪完全一致,显然偏轻,未充分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笔者建议,在今后刑法修改时可适当提高抢夺罪的法定刑,具体修改建议如下: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院长、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授、法学博士)

上一篇:三问城中村改造 下一篇:从鲁迅学历说到干部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