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2-23 10:54:00

运用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用的主要手段。教师授课质量的好坏,不仅与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高低和社会阅历深浅密切相关,更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运筹表达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以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艺术魅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显著增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说话通俗易懂,提倡生动活泼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切不可不分对象,盲目滥用与教学不相干的专业术语。由于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本来就很生疏,难于理解,教师若用比较生疏、深奥的语言(相对于学生而言)来讲课,则只能使问题变得更抽象、更复杂,使学生如坠雾中,晕头转向,根本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要使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在讲课时就要切忌照本宣科。因为大凡教材都经过了多次试用,反复修改。教学语言,尤其是定性或结论性的文字都十分讲究逻辑和精炼,学生一般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浓度稀释”,方能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若照书陈述,则起不到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我有一次在对学生讲解《经济法》一课内容时,书中有关于“债权人”、“债务人”的专用名词,学生们听后一时难以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相互间的联系。于是,我把“债权人”改为“借钱给别人的人”,“债务人”改为“向别人借钱的人”,学生听后马上就明白了。

二、声调经常变换,避免重复唆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善于语言表达的人,当别人对他讲的话不理解时,他并不是将刚才说过的句子反复讲,而是变换另一个句子,用另一个声调,从另一个角度再加以阐述,直至听者明白。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个教师“不能应用声调是要遇到困难的,要知道运用声调是我们进行工作的一种工具,我们要磨快它”。在他看来,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更生动、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师声调高低适中的标准,是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都能听得比较舒服。教师采用多种陈述方式来讲解,可以避免重复唆。而且,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若只用一种陈述句,则难使全班同学都接受。也难怪曾经有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我们的某某老师是位音乐家,每次上课弹奏的都是同一首曲调――催眠曲。大家在音乐声中渐渐进入梦乡,真是美事一桩!”这样的评价是褒是贬,不言而喻。原因之一便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言的运用。而有个意大利演员曾在一次登台表演时,从一数到一百,这么平淡的数字居然被他表演得有声有色。因为他运用了非同寻常的多变语调,结果观众仿佛是在听一个忏悔自己罪行的凶手在诉说,而受到感动落下了泪,根本没想到数字上。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无法否认语调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声调高低有度,语调变化有致,语速快慢有别,说话自然,停顿适当,这无疑是教学语言必须注意的。

三、表达善用比喻,体现形象直观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去说明其他事物。它具有避深就浅,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尽管学生对某种事物可能从未接触过,但能从比喻中想象形象,领悟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善用比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譬如,有位物理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感应电流的方向规律,把线圈比喻为具有“冷酷”与“多情”双重性格的特殊人物。当磁极来临时,线圈的近端产生同级磁极,对原磁发生排斥,以抗拒入侵者――磁极的接近,表现得十分“冷酷无情”和“孤僻异常”,但一旦磁极走时,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吸引,以挽留远方来客――磁极的远离,表现出相当的“多情柔和”、“依依不舍”。最后,这位教师把它归纳成“来之抗之,走之拉之”八个字。这样,学生听了之后感到形象有趣,记忆深刻牢固。

应用比喻一般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尽量选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二是比喻要恰当、贴切。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比喻对象,就宁可不比,也不能将就凑合,以免越比越糊涂,越比越抽象,更不能信口开河,胡乱联系,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四、讲话控制速度,注意节奏变化

教师讲课的速度要与学生的信息反馈速度相适应,使所输出的信息能较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教师教学语言在速度方面总的要求是快慢适中,一般介于每分钟100―200个字。语速太快会使学生的大脑对信息处理不及时,造成信息的积压、遗漏或误差;语速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感官和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削弱听课的兴趣和效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学生不易掌握的东西,宁可讲得慢一点,只讲一遍就把问题讲透讲清楚,也不愿半生不熟地讲完后再反复“回炉”。

著名已故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说话的速度和节奏。他说:“要使听的人感到像听音乐似得,有节奏感。如果没有必要的停顿,前前后后连成一片,就叫人听着费劲。”“赛跑讲究快,练太极拳就要慢。每个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的地方停顿,“但语气不能断,要做到藕断丝连”。

他还说:“好听的歌曲为什么好听?是因为它波澜起伏,讲究纯圆、清脆,构成美的旋律。如果老是一个调门,就会起到催眠的作用。”

“高兴的时候,声调就高一些。悲哀的时候,声调就低一些;感人的时候,是先高后低;表示警告命令的语调时,先低后高,有低有高;表示哀伤的感情时,用由高到低的声调”。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语言充满变化,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吸引力。

五、情绪激昂饱满,增强艺术感染力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更是传递感情的媒介。课堂语言是否清晰、简练、生动,是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感染力,就要将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曾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的教学语言只要包含了自己诚挚的思想感情,就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力量和美。

六、语言幽默风趣,激发学习情趣

“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是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学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真正理解。而教学幽默则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

有一次,我在讲解一段经济学方面的课文时(应该承认,那段课文确实有些乏味),发现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还有一名学生耷拉着眼皮,头渐渐地垂下,于是我中止了讲课。学生们觉得异样,凝神屏气,看着老师。此时,我笑着说:“有一位同学快进入梦乡了,等他睡着了再讲,好吗?”那个“假寐”的学生意识到是在说自己,连忙红着脸抬起头来。我又风趣地说道:“这也怪不得你,本来我今天的讲课就像在唱催眠曲哩。”学生在笑声中释然,他们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教师轻松又幽默的话语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另外,幽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思考,从而启迪人的思维。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在给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讲到《红楼梦》时,与学生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鲁迅问:你们爱不爱林黛玉?

有些同学说:爱;另一些同学说:不爱。

一名学生问道:周先生,你爱不爱?

鲁迅毫不犹豫地说:我不爱。

学生问:为什么?

鲁迅答道:我嫌她总是哭哭啼啼的。

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

鲁迅先生“信手拈来”的几句话引起了哄堂大笑,不仅使课堂异常活跃,而且使学生在谈笑间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分析了人物形象,为幽默式教学艺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总之,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强弱、美丑,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过好“语言”关,非一朝一夕之功,全在于用心与认真。然而,有志者事竟成,若不懈努力,则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烟气性质对电除尘器气流分布影响的仿真研究 下一篇: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