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无线”通

时间:2022-02-23 07:05:32

心有灵犀“无线”通

印象:性格迥异的伙伴

1896年,意大利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技术,从此人们不必依赖电线就可以远距通信。这项技术不仅广泛运用到生活里,还发展为一项深受各国人士喜爱的业余兴趣活动。许多少年朋友也参加其中,成为年轻的无线电玩家。

广州第52中初三学生吴炜良和欧阳浩就是两位无线电小专家。在2007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上,他们的组合获得了对讲机通信赛初中组男子团体第二名,欧阳浩同学还同时获得了无线电通信知识竞赛初中组银牌。

这对在比赛中密切配合的超级拍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却是脾气完全不同、互相独立的个体,开始合作的时候还发生过误会。学习无线电技术的经历让两名一动一静、性格迥异的少年在一次次锻炼与磨合中,成为好朋友,他们向记者笑谈了当年种种令人捧腹的故事。

课余:和无线电通信亲密接触

吴炜良和欧阳浩从初中开始钻研无线电通信技术,他们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每周三固定进行训练。这项课余活动不但没有影响功课,还锻炼了能力,开阔了视野。

什么是无线电通信呢?就是不用导线,利用电磁波振荡在空中传递信号。举个简单例子,手机移动通信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无线电通信手段。又如,通信卫星也利用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太空中的人造地球卫星帮助我们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所以我们不需要跨海架电话线就能够和亲朋好友打越洋电话。

吴炜良告诉记者,无线电通信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抢险救灾中,作用不可忽视。发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时,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和其它设施通常都会遭到破坏,此时无线电通信对于抢险救灾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了。比如,在危地马拉及前苏联地震、美国的龙卷风和森林大火的救灾工作中,无线通信都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通信服务。两位同学又说:“我们在学校学的只是这些科学知识里最简单、最基本的一部分。”

那么,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又是怎样一种活动呢?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活动,综合了电子、外语、计算机,甚至天文、地理、地区文化等诸多知识,同时有极强的趣味性。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爱好者,国外许多军事、电子、宇航等领域的尖端技术人才都来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队伍。1992年4月美国发射的“大西洋号”航天飞机上的5名宇航员,全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目前,全世界的业余电台数量超过200万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普及程度非常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日本为例,平均每100人就有一部业余电台。我国业余无线电通信处于起步阶段,从1992年开放个人业余电台至今,仅有30000多人取得操作证书,开台人数不足2000人,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和发展业余无线电活动,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已把业余无线电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以培养青少年的特长、能力。

比赛:惊险的游戏

2007年7月,吴炜良和欧阳浩作为广州第52中学的参赛选手,前往扬州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这项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主办,是一项集体育、科技于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贯穿综合素质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竞赛项目:一、室外通信,利用对讲机在室外不同地点进行超短波对讲通信,传递规定信息,是速度和准确性的较量;二、短波机操作用短波电台抄收信号,是抄收信号准确度和内容空量的较量;三、理论知识竞赛。

为了这次比赛,他俩做足了准备,包括掌握比赛的难点、对讲机的技术规格、发送技巧。对讲机通信比赛有两个评分标准:一是时间,收到信号的时间越短,得分越高;二是正确率,抄收的内容正确率越高,得分越高。除了竞争无线电技能如语音、速度等内容之外,还要考验参赛者的外语能力、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在平时练习中,他们研究得出发送信号的技巧:按下按键的一瞬间,不能马上发送声频,因为这时会出现电流声,对信号的接听造成干扰,所以要稍等几秒才能发送信号,另外按键要死死按住,才能确保信号清晰发送和接收。

回忆比赛情景,两位少年显得有些激动,似乎还沉浸在当时紧张的气氛中。吴炜良心有余悸地说:“平时没有遇到的问题,比赛时都出现了,差点完了,真狼狈。”所幸是有险无虞。比赛在扬州生态公园正式举行,那天风和日丽,吴炜良和欧阳浩却没心思欣赏眼前的美景,因为足足有87个代表队约420名选手参加比赛,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省市,浩浩荡荡,气势逼人,人人如临大敌。接着,看到竞争对手的先进“武器”,他们更如受当头一棒:接收机的天线奇高,挂到大树上!那不是无线电鼻祖马可尼实验中的情景吗?在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天线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使发射机的信号传向远方,又可汇集空间的电磁波信号,显著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天线越高,信号越清晰。吴炜良和欧阳浩拿着平时练习用的对讲机,感觉压力很大。

他们以往在广州训练只是短程通信,通常相隔200-300米,最远的一次在东山湖公园练习,也只是300-400米,而这次比赛,俩人被分别安排上了两辆的士,的士背道而驰,开出1公里之外,距离是平时的5倍!一下车,往日信息收发自如的对讲机变成了闷葫芦,什么信号都没有!比赛开始了,由于距离遥远,信号微弱得好像死机一样。他们大声呼叫,对讲机却没有丝毫反应。最初一段时间里,他们彼此完全收不到信号,还受到其他参赛选手强烈信号的干扰。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眼看要超时了,情况糟糕得叫人绝望。由于评委同行,他们不敢像平时训练那样使用广州话,更增加了紧张气氛。

面对挑战,平时嘻嘻哈哈的两个小朋友此时迎难而上,终于在半个小时后连接到信号。比赛结果是他们获得第二名。记者问得奖后有什么感受,两个人齐声说:“太开心了,完全超出预期,原来只想完成这次任务,从没想过要得奖!”

合作:“不完美”搭档

猜想他们应该是一对默契的难兄难弟,没想到见面时,他俩不约而同地大声脱口而出:“我们性格不合!”

追溯“不合”的渊源,他们说是“由来已久”了。吴炜良属于“元老级”无线电玩家,初一参加学校的无线电通信兴趣小组,当时另有一个搭档。欧阳浩算是“晚辈”,初二进入无线电竞赛组。重新分配小组时,他们被安排到一起。据说,此前俩人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各行其道,刚开始合作时特别难沟通。吴炜良爽朗、热情,思维活跃,又爱耍宝,比如讲到星座,表述也是打破平铺直叙的:“我是double仔(双子座)!”而欧阳浩则显得内敛、严谨,说话不多,条理清晰,有时略带傻气,常常上当受骗。

俩人的行事方式也大相径庭。吴炜良率性而为,训练比较沉闷,他就想办法“搞搞新意思”,老老实实的欧阳浩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记得比赛前在扬州生态公园的一次练习,欧阳浩呼叫吴炜良,一直没有回应,等了老半天,却见到教练走过来,说吴炜良因对讲机没电,已经回宿舍休息了。欧阳浩“咬牙切齿”道:“回去也不通知我,害我一个人在这里傻等。”吴炜良大呼冤枉,说其实自己在对讲机说明了情况,以为对方收到了信号,才打道回府,谁知道没电,信号没发送出去。有一次则是欧阳浩摆了乌龙,他在进行短波抓抄波斯密码微调时,弄来弄去都找不到信号,以为是接收机坏了,差点就想放弃这个项目,后来发现是波段问题,于是从原来的21频道改到14频道,终于调到正确位置。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俩人开始感觉别扭极了,私底下多次想过:不如解散!采访时,俩人都争着向记者“揭发”对方 “恶劣”行径,大有一吐心中块垒之感。

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性格不合”,但在旁人看来,却恰好互相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一个灵活、随机应变,一个耐心、沉得住气。正是性格的互补,使他们最终顺利解决了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种种疑难。

当然,互相“挖苦讽刺”只是小插曲,每讲述一件往事,俩人都会开怀大笑,此时他们神情特别好玩,彼此之间一会儿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一会儿又流露敬佩之情。欧阳浩不无佩服地告诉记者,吴炜良成绩优异,是全班第一,吴炜良则抖出欧阳浩“理科特棒”。原来在各自心中,对方都是很值得钦佩的“大人物”。

张扬摘自《黄金时代•学生族》

2008年7月

上一篇:这真是一本好书 下一篇:站牌下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