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时间:2022-02-23 02:16:55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语文课是一门最富美感的学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因种种原因,把这种美肢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美的氛围中,从而喜欢语文、爱上语文。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兴趣,高效地享受语文课堂呢?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一、开启“凤头”,引人入胜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就曾多次尝试,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提出问题,设下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兴趣。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在板书课题后,我问道:“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对此具有强烈悬念的问题,学生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自然会油然而生。又如我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她也不会识字作文。《山海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著作,作者却把他们联系到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带着这些的问题,学习课文的兴趣大大加强。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开个好头。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情感的敏感期,他们探求问题的欲望强烈,对于饱含人文情感的文章很是敏感和钟情。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文质兼美、感情细腻丰富的文章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章的内涵,创设富有感情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细细品味,让他们身临其境,心随情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出师表》时,我特地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出师表》的片段,在缓慢而低沉的配乐中,诸葛亮一边挥毫,一边流泪吟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沉的声音、真挚的表情,我发现刚才还都一脸猎奇表情的同学们,此刻都静静地沉浸在了对诸葛亮的一腔赤诚的感动之中。这样的情境创设,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文章的兴趣,达到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的效果。

三、课堂设疑, 以问促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问题的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热情。在课堂上,老师要巧妙地设问,以问促思,从而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我问学生在写到伽利略准备在斜塔上做实验时为什么用“表演”而不用“实验”,这样设疑可以引导学生深思,明白了当时反科学风气之盛,更能进一步理解伽利略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无畏的科学精神。这样巧妙的设疑,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角色激趣,点燃激情

俗语说,演戏只有进入角色,才能演出真情。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进入了角色,进行模拟性的相似操作,才能入境入情,才能更好地体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内容思想。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是亮点,同时也是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重点。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上课时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学生在模拟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皇帝和大臣的扮演者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结尾激趣,兴趣拓展

如果说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结课就是散文的高潮,当为精彩之笔。它既是对一篇文章教学的一个总结,又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轴戏,处理好了,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结尾的处理,注意多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练习,在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比如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后,我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展开联想写一篇续文,想像一下这珍视亲情的一家人到达北海道后的生活景况。这样的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就纷纷迫不及待地发表看法,我借此让学生课下整理成文。从批阅的情况看,学生想象丰富,表达流畅,又很好地结合了课内的知识,效果非常好。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激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思考、探究、练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轴对称作图法的几种解题类型 下一篇:浅析英语阅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