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酒装新瓶的滋味

时间:2022-02-22 09:39:56

如果不是她那么活脱地再现了一个少女的乖张和偏执,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那么刻骨铭心。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个大庄园,草地修得是那么齐整,宅子深得是那么人,偌大的厨房里,一堆厨娘在削着土豆,主人家小姐的脸,像削了皮的土豆一样苍白……

随便问一个人,他印象里的英国是什么?估计十有八九都会说成这样,其实也没去过,都是电影看的。什么《孤星血泪》《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好像不在这种地方就出不了英国式的故事。去年有一部传记片叫《成为简》,女作家简・奥斯丁自己成了片子里的主角,看过才明白,她的小说写的就是她的家世,人家二百年前就住在那种地界。

姐妹俩都爱上了管家的儿子,严格地说,13岁的妹妹还只能算性幻想,然而这种幻想引出的嫉妒偏酿成了悲剧,姐姐和她的情人生生被拆散离分,紧跟着而来的一场战争,又让他们只能相会天国。年少时的一念之差让妹妹终身忏悔不已,她只有孑孓一生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如果单说这个轮廓,的确我们并不陌生,有趣的是《赎罪》编导是两个我们同时代的人,原著编剧伊恩・麦克伊万生于二战后的1948年,导演乔・怀特还是位三十五岁的青年导演。两位当代的英国男人来讲这个故事,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刚出片头字幕我们听见了伴着老式打字机嘀哒声的画外音,这是十三岁的妹妹布里奥妮在念自己的作文。用这种日常生活场景的声画处理作为引子,在电影开篇中属于常见,但是从此我们就一直听了下去,而且随着女主人公长大,作文改成了日记,又变成回忆录直至最后的小说,画外音的音色和语态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沧桑。这种画外音贯穿的叙述方式本来也还不算稀奇,因为剧情的时空跨越达到六十年,一段段跳跃的故事需要有一种连接的媒介。然而听着听着,我发现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首先是每当画外音响起的时候,画面上的事情未必都真实的发生过。在影片的前半段,摄影机的拍法像一种任性的目光,一个跟大姐差很多岁的小妹,一个被仆人和母亲娇宠惯了的二小姐,那一天从下午到晚上,塔利斯庄园里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她心里不愿发生可又偏偏发生的结果进行着。我们几乎是边看边猜,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这个矫情的小姑娘瞎编的。起初,也许有人不希望这么稀里糊涂地看电影,但慢慢习惯了,会觉得这种主观化的叙事更好玩,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就是主观化了的。

然后,故事的讲述中又出现了时间的颠倒,布里奥妮从楼上窗子里看见塞西莉亚跟罗比赌气,几乎赤身从水池里爬出来的一场,是所有戏剧纠葛的榫头,由于来得突兀,我们也都跟妹妹一样有点茫然,导演好像懂得观众的感受,不久又从另外的视角并且加头加尾地再演了一遍。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领悟来龙去脉,又看到所有的蹊跷其实都事出有因。这种近年来时兴的“复述”手法,去年在《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里我们的导演也学会用了,至于这两遍讲述各自带来什么意味,那就是观众自己的事情了。

时空重组的主客观交替叙述,一直延伸到若干年后妹妹和姐姐的重聚。三个饱经战火磨难的亲人,那么冷酷地相见在那样一个简陋的临时居所,对比当年优裕的庄园生活恍如隔世,万分歉疚的妹妹并没有得到姐姐特别是罗比的原谅,而当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场面也只是布里奥妮悔恨终生的想象而并非现实,反而觉得这种自我惩罚比当面挨骂还要让人心碎。

看过影片一定不会忘记顿刻尔克海滩上那个六分钟的镜头,从数字高科技广泛用于电影以来,已经很少有人还这么费劲地拍大场面长镜头了。然而导演执意用最煽情的方式,让你一口气看够那种人心溃散的气氛,不光因为这是女主人公不曾经历只能想象的一幕,而且对于远离二战多年的观众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真实,而是战争中人的心理感受。

以前常说“新瓶装旧酒”,是形容某些作品只有表面上的花样翻新而没有实质上的艺术创造,如果认同我的上述观感,其实新瓶没准也能部分地改变旧酒的味道。当然所谓旧酒新瓶都只是一种蹩脚的比喻,《赎罪》让我想到的是,在观众越来越要求看电影时有一种互动的今天,“怎么说”更显得跟“说什么”一样重要。

本片在中国的上映被有意安排在本届奥斯卡颁奖的同一天。不知是不是因为它获得了七个重要奖项的提名,在我看来,这份提拔对它来说稍稍大了一点,说明好莱坞的收成也有大年小年不等。不过我会很有兴趣地等着最终的结果,因为我非常希望最佳女配角奖颁给那位饰演妹妹的爱尔兰小演员希尔莎・罗南――如果不是她那么活脱地再现了一个少女的乖张和偏执,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那么刻骨铭心。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下一篇:魏骏杰如何成为“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