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2-22 03:25:11

“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在多数高校中,“VB程序设计”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课程的特点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VB;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3)01-0113-03

Visual Basic(简称VB)程序设计语言是目前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VB作为编程语言的首选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认为VB枯燥难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

VB具有可视化、面向对象、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机制等特点,概念多,内容丰富。在程序设计方面,要介绍基本语法、函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常用算法;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面,要介绍对象和类,对象的事件、属性和方法,以及封装、继承、多态等概念。在数据库模块,要介绍数据库的建立和访问技术[1]。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使得同学们掌握起来非常困难,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 V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VB理论课的教学多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往往是2、3个班在一起的合堂课,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设计的,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了解VB对所学专业的作用,因此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不浓。

再者,学生初学编程,基本功相对较差,对VB中的概念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并未完全掌握,使得遇到问题无从下手,即便写出了程序,也经常是错误百出,无法运行,这严重挫伤了同学们的自信心。

另外,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学能力较弱,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因而遇到问题就只能放弃。

1.2 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式单一[2]

VB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编程、数据库访问三部分组成,传统教学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在学习完变量、表达式、语句等基本知识后,才进入编程阶段,这时候学生对VB的学习兴趣早已消失殆尽,接下来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跟本谈不上什么学习热情了。

多班合堂上课,也决定了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一个人讲授为主,与同学的互动很少,更谈不上让学生思考、讨论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跟本无法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方式。

1.3 实践教学组织不利,实验课收效甚微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理论课中讲解的原理、概念、案例等,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每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步骤以及要达到的实验目的,都需要精心组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不重视实践课,或者组织、引导不够,任由学生自由上机。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上机只能是敷衍了事。这样的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没有任何效果。

2 教学改革

2.1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细讲。将程序设计语言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举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例题,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2 重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门课的教学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开发能力。从面向应用、提高能力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程序设计基础模块、面向对象编程模块、可视化程序设计模块、数据库访问模块[1]。教材中,某一模块所涉及的知识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章节,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就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运用的最多的是“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任务,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把一个大的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小的任务。以任务作为出发点,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由浅入深一步步完成所有的任务,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任务驱动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3]。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来划分教学内容,把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中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4]。案例要精心准备,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不要举过于复杂、知识点不突出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解决案例,最后将知识点总结归纳出来。例如,应用案例介绍动态变量与静态变量的使用可以经过如下的步骤:

提出问题:动态变量与静态变量在使用中有何区别。

分析问题:引领学生通过教材的描述来寻找答案,动态变量在程序运行进入其所在的过程时,才为该变量分配内存单元,退出过程时,该变量占用的内存单元自动释放,其值不被保留。静态变量在应用程序中只被初始化一次。程序运行进入过程后,静态变量参与过程内部的各种操作,退出过程后,其中静态变量的值仍被保留,当再次进入该过程时,变量原来的值可以继续使用。这样的讲解,学生只能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要想真正掌握必须通过案例来说明。

解决问题: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静态变量与动态变量的区别。

归纳总结:程序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使用Dim关键词在过程中声明的局部变量属于动态变量,a是一个动态变量,每次进入过程都被重新初始化,其值始终等于1。使用Static关键词在过程中声明的局部变量属于静态变量。b是一个静态变量,每次调用过程时保持上一次的值。

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更扎实,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3 改革实践教学,增加实训项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案例”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更好的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又可以培养自身程序开发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还要注重培养程序设计的风格,规范的设计风格可以使程序结构清晰,一旦有错容易发现,便于维护。

程序中的错误主要有三类:语法错误、运行时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是违反了语法规则而产生的;运行时错误是在运行代码时发生的,往往是由于执行了非法操作产生的;逻辑错误是指运行程序后,得不到所期望的结果[5]。要让学生掌握利用VB提供的调试工具,自己去发现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对程序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视,使编程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学期末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练习。在理论教学中,有关数据库开发模块的内容往往介绍比较少,而这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又非常实用。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开发一个有关学生管理的实训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开发。这样既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也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相互合作的精神。

2.4 改革考核办法

程序设计语言的考试要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开发能力,所以要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要以编程题为主,同时兼顾基础知识。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机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实践成绩占20%,主要考核的是上机实践和实训项目完成的情况;机试成绩占60%。成绩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核也能发现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3 结束语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等环节入手,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全面提升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洪波,石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2-35.

[2] 卞爱莲.浅谈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3):300-322.

[3] 王晓刚.任务驱动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科教文汇,2010(3):167-168.

[4] 周永新.在VB程序设计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6):200.

[5] 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93.

上一篇:智能手机蓝牙、WiFi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低价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