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回顾与操作规范选择

时间:2022-02-21 03:55:56

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回顾与操作规范选择

摘 要:本文首先对转型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然后对规则和相机抉择这两种货币政策操作规范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相机抉择不仅具有时间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且还全造成通货膨胀偏差,故一般来说规则是优于相机抉择的。因此,尽快实现“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应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明智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操作;操作规范;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0-0013-07

货币政策的操作规范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或模式,它是决定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即“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我国自1992年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后,逐渐加大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力度。但究竟哪一种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更加适合中国转型期的实际情况,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首先对转型期的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回顾总结,然后对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选择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转型寻找理论依据。

一、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计划和财政手段,货币、信贷手段处于从属地位。在“大一统”的金融格局下,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诸多职能于一身,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综合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虽然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居主导地位,但间接金融工具已开始启用。这一期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导致商品供需失衡,物价持续上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三次货币扩张,进行了三次货币紧缩。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向间接调控转变。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货币政策以适度放松为主要特征,旨在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货币政策调控的明显特征是为了防止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

(一)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由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软预算约束的存在,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势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三是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针对1993―1994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中央开始推行从1993―1997年长达4年之久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人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交易行为,完善金融法规建设,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且加强了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在这一时期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顿金融秩序。第二,强化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调整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央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第四,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加强利率监管。第五,实施汇率并轨,干预汇率形成,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通过以上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4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也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具体成果见表1。

(二)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形势,积极采用各种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1998年中央银行共下调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调2次利率水平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第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首次开展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恢复后,公开市场业务日益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操作成交7 076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1 919.7亿元;2000年为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稳定货币增长率,人民银行从前两年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转向收回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第三,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三)2003-2005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这段时间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且每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表3)。第二,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后一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同时,本着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第三,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第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体制改革上不断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累积的重要原因。回顾我国20多年的货币政策调控实践可以看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调节的顽症。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累积的各种风险之所以形成,与我国货币政策的一次次收放密切相关。当宏观经济过热时.虽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给经济降温,但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企业已经上马的大规模投资由于

缺乏必要的后续资金注入而成为银行的呆帐。当宏观经济偏冷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会使得企业由于融资成本过低,对前景盲目乐观,从而出现强烈的投资冲动,最终导致金融风险加大。

3.我国的货币政策调节具有“一刀切”倾向,不能进行“微调”。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实施“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主要是用能动性名义国民收入波动来抵消因需求干扰等因素导致的自发性名义国民收入波动,旨在使经济运行稳定在货币当局所期望的水平区间之内。因此,“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规范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控之“度”,要掌握好“度”,关键又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能够进行“微调”。在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政策工具难以自由变动和灵活操作,金融市场发育不全,中央银行很难针对经济风向的变化进行“微调”,经常是“一步到位”,并且有“一刀切”的毛病。如此进行货币政策调节的结果必然会造成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二)“规则”型货币政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规则”型货币政策可以真正起到稳定经济运行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故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就成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内容,如果我国中央银行按“规则”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就可以通过制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计划,有效平滑经济增长速度,以实现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当经济过热时,由于“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核心是按照正常的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来确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在货币增长率既定的条件下,超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区间范围的总需求增长就会受到有效抑制,从而可以紧缩经济。反之,当经济运行趋冷时,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可以实现经济的有效扩张。

2.“规则”型货币政策更加适合我国转型期的国情。首先,由于“规则”型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度较为简单,操作方式也相对固定,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有所下降,这样,在我国中央银行现有调控能力条件下,就会有助于减少货币政策的盲目性。其次,按“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受政府行政干预和其他部门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更加适合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高的国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货币政策的依附性。最后,“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规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纯粹“规则”,而是一个“相机抉择”成分不断减少、按“规则”行事的成分不断增加的动态过程。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政策急剧转向而带来的利益冲突,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3.“规则”型货币政策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各层次经济主体越来越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然也包括货币环境。只有在稳定的货币经济环境中,各经济主体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按“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规范行事,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由于货币政策操作“有章可循”,并且“规则”型货币政策有明显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非常有利于形成稳定市场预期,从而促进稳定货币经济环境的形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香港认股权证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下一篇:中国股市动量效应的表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