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农村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2-21 02:25:13

浅淡农村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2-0014-0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品方面主要体现在动物性食品占食品的比重提高和动物性食品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等方面。当前消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成为时尚。国家鼓励发展养殖场、养殖小区或养殖大户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目前全国有存栏牛(肉牛、奶牛)11.6亿头,羊6.8亿只,蛋鸡和肉鸡150亿只。生猪和肉牛存栏中。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占2/3。肉羊的家庭式、小规模、分散式养殖占60%,奶牛和蛋鸡占40%。我国在养殖业方面,家庭式、小规模、分散的方式将长期占有较大的比例。加强农村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只有从源头治理人手,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1 动物性食品安全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是生产者、经营者的趋利性。如使用禁用药品促畜禽生长和治疗动物疫病,霉变饲料饲养牲畜,运输畜禽使用镇静剂,泔水不按规定消毒就利用等:非主观因素是生产者、经营者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如利用含有农药残的饲料,没有执行休药期规定,在受污染的地方饲养动物(水源污染和饲料污染)等。

(2)从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分为有机因素、无机因素,有机因素包括致病菌的存在、有机农药残留、生物毒素残留等;无机因素包括重金属残留、无机农药残留、工业污染等。

(3)从来源上看:饮水、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疾病、环境污染、农药污染、工艺设计不合理、加工及运输销售过程等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4)从重视程度来看,对能造成急性重大安全事故的问题各级都很重视。如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300多人中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年年底,非法使用化学染料苏丹红而引发了“红心鸭蛋”事件,造成恶劣影响,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了严厉打击。但是对积累性的慢性中毒的危害重视不够,研究较少。

(5)从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来说,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了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标准的普及仍面临很多问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户分散经营,管理难度大。山区人口密度为130人/km2,平原地区200人/km2。根据全省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精神,600-900人安排1名防疫员,每个人要管理5-7km2。出栏猪牛羊1000头(只)以上。1个乡镇3万-6万人,每个乡镇现只有2名检疫人员。由于实行了检疫申报制度,依法规产地检疫应临栏检疫,但目前部分村还没有通公路,乡镇也没有配备基本的交通工具,做到临栏检疫是极困难的。

(2)兽药、饲料添加剂管理难。现每个县配备了1名兽药管理员。农村户均养猪一般1-10头,由于药价及治疗费用随物价不断提高。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强化了动物防疫工作,但对治疗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兽药质量不稳定,为保证治疗效果,普遍存在超量用药或人药兽用;二是没有休药期意识,特别是对能出栏(笼)的畜禽,如打一针治不好,就立即出售,规避风险;三是农民自己治疗现象普遍存在,缺少必要的诊治技术,滥用抗生素等,不能做到因病施药;四是为了追求快生长和高效益,配合饲料逐步普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混乱。只要生长快,不管药物生产厂家及药物组成,随便加大使用量,且没有休药期意识;五是兽药饲料销售商,为增加销售量、增加收入。误导农民。

(3)管理手段。现保障畜产品安全的主要手段有:一是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二是推广可溯源标识制度,大户要建立生产档案;三是组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及有机食品的认证:四是对兽药经营户实行许可证制度;五是建立无规定疫病区。这些手段对大中城市的管理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溯源制度落实不到位,认证面窄,管理不严,无规定疫病区现主要是试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目前仍较为突出。

(4)宣传工作不深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湖北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检疫申报管理办法》,农业部公布了禁用的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目录,还制订了一系列标准。较为系统的有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标准,绿色畜产品认证标准,有机畜产品的认证标准等。虽然法规具有强制性,标准也有强制性的,但在具体实施中,操作难度很大。如现在依据《畜牧法》,实行了可溯源的动物标识制度,一般农户建立免疫档案,大户要建立规范的生产档案,但由于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配套设备没有普及,地域差异大、畜禽流动范围大等原因,实际执行效果并不是很好。

(5)检测手段不全。州、县一级现没有药物及微生物的检测能力,检疫也仅凭外观与经验,测一测体温,看看淋巴结等基本手段。无能力测定药残(包括定性与定量),畜禽生产原料及畜禽产品定期抽样机制也没有。无公害畜产品主要是建立在企业或单位自律的基础上的。

(6)经费不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也曝光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特别是大中城市,投入很大,从人员、设施设备、工作经费都有保障,但在农村存在投入严重不足、工作抓不实等问题。

3 主要控制措施

农村养殖业分散经营,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中间组织,环节多,可控性差,而交通、通讯条件逐年改善,更增加了工作难度,在人力、物力、设施设备受限的情况下,要从组织上及制度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依法管理。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树立依法生产、经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气。还要宣传重大动物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注重食品安全的危害性,宣传动物性食品全生产管理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先进事迹;要发动群众敢于曝光大案要案。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如网络、电视、办讲座、食品安全知识竞赛、传单、张贴法规、流动车宣传;采用动画、农民参与,结合当地实情组织宣传队伍。宣传还要从中小学生人手,建立长效机制,全民共建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禁用药品、禁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清单要张贴在饲料生产、经营户显眼位置,张贴在养殖大户、小区及养殖场的显要位置,作为经营场地必要条件之一。

(2)加强培训,实行准入制。要对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大户、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者、畜牧兽医工作者分别 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合格的才准许从业。提高其依法经营意识,要知法、懂法,使之成为宣传法规义务员。

(3)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建议州、县动物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公布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属实有奖、逢举必查、查必有果、结果公示,保护举报人的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监督管理。

(4)增强畜禽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国家在规模养殖方面采取的政策是:政府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强化管理,来逐步加快我国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建设步伐。要鼓励、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养殖规模场的发展。降低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支持养殖合作组织的发展。对规模养殖场、屠宰加T厂参与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给予财政支持。从生产源头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建立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设置市场准入机制。将项目建设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有机结合。

(5)加强饲料原料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农药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饲料生产要按无公害标准生产,严格执行休药期。二是推广无公害生产方式;三是禁止利用未达标排放工业污水用于农业灌溉,禁止用工业污染土地种植饲料作物;四是加强饲料仓贮管理,禁止用剧毒农药杀虫、灭鼠,注意通风降温,防饲料发霉变质;五是建立污染区监控机制,对污染区饲料生产实行监控,定期抽测,发现农药残超标,立即禁止用于饲料。

(6)严格执法,把好最后的关口。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厂家生产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定期免费抽查。实行不合格产品招回制。县乡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实行准人制,由县级管理部门进行形式审查,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制,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假、冒、伪、劣及变质、过期产品给予封存。强化动物检疫工作,从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到屠宰检疫层层把关,提高检疫水平。同时要定期抽查化验畜产品,根据动物标识溯源,针对性的治理。对产品不合格的畜禽生产及加工地,要求限期全面整改,给予限制进入市场的期限限制。

(7)领导重视,解决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经费。县、乡镇成立工作专班,食品安全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责任制,将食品安全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解决抽样化验、宣传、管理、培训、奖励等经费问题。加快动物性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增加设施设备,山区还要适当增加工作人员及经费,改善执法人员交通条件,提高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逐步扩大监测范同。

上一篇:一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中西药结合治疗 下一篇:猪无名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