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与情境

时间:2022-02-20 07:56:32

浅议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与情境

古人读书,讲究摇头晃脑,高声吟咏,情至深处,乃至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前几年李阳创立的“疯狂英语”强调忘物忘我,放声读说,效果甚好。他们的做法有意无意地显示了语文阅读的“真谛”――入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设置一定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力量,让学生入境学习,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一、体验入情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的阅读,应透过“景语”看“情语”。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愫,配以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生深刻体验到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家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入情表现为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喜怒哀乐融入作家提供的对象中”。如写人写事的文章,可让学生演绎其中的角色,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把自己假想为作者,凭自己的理解来充分体验作者的神情理智,“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易产生联想,及时提取学生贮存于大脑中的相近或类似的情感,从而使“其言出吾之口,其意出吾之心”。如我在教《十八岁与其他》这篇课文时,先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从自己与父母的矛盾谈起,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再逐步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理解父母的艰辛,最终达到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情感教学目标。

二、以情染情

染是感染的的意思。具有感染性是情感的特点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艺术手段或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场院景直接诉之于青少年儿童的感官或心理世界。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好的教师在教学时能“动之以情”。他们通过语言渲染、描摹,并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表情,激情学生或兴奋、或激动、或哀伤……的情感。进入境界的学生与教师形成情感共鸣,教学中就容易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它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好的朗读,尤如表演的“序幕”,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讲《赤壁赋》一文时,教师挂一幅水墨图。配以音乐,动情渲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宗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中,效果颇佳。

三、 设境移情

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异地差异等都会成为阅读时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条障碍的最好办法是设立“场效应”,即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直观手段,达到充分理解课文、给学生以情理启迪的目的。这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实现:

林黛玉的外貌给人一种柔静美,人见人爱,更是外祖母的“心肝儿肉”,然而,怎样去理解她进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表现呢?如果我们创设语文教学情景,通过影视或者表演这段情境再现出来,我们所感知到的就不只是“如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形象,还能感到她对具体情境的反应。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放映了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特定情境,再经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不难看出,这种反应集中分为两点:一是自尊,二是自怜,尽管林黛玉来到的是外祖母家,外祖母家给她的也是很亲情的接待,但她不可能有十足的“回家”的感觉,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所以,家庭变故,以及对贾府周围人际关系的直觉反应,必然生出寄人篱下之感。注意到这两点,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便会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这就是创设景物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

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当我们把这些客观景物放置到一定的“形象场”中时,这些客观景物就会变成有内涵,有情感,有灵性的东西。我们再看它时,就感觉它不只是有外观的行、质、色、声,还有深刻的内涵动的灵性。苏教版必修一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第一板块是对自然的苗木和感受,第二板块是寄情山水、天地合一,第三板块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教学时不创设情境,学生很难理解接受。经过情境创设,引导他们由景物情境而联想宇宙人生,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和感悟。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宇宙紧密相连,宇宙自然以其博怀涵钠人类万物。这样既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腻的情感体验。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来。

上一篇:浅谈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下一篇:浅谈我对单元检测的认识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