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村的和谐“三宝”

时间:2022-02-20 01:25:57

基层矛盾如何解

在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的今天,出现矛盾纠纷难以避免,关键是在其出现后如何尽快处置、妥善解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在社会建设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依靠基层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2012年9月28日,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村。

水泥道边,一座座精致小院掩映于绿树间。

信步走进一座小院,瓜果蔬菜围绕间,是一个漂亮的篮球场。

“听说这是你自己掏钱为村民修的公共篮球场?”

“对头。”院子主人阮庆龙呵呵直乐。

“为村里出这么大力,你觉得值吗?”

“村里做善事的人多了去了,我这算什么。”阮庆龙笑着回答。

谁能想到,这个“邻里和谐、百业兴旺”的三宝村,却曾经是另一副模样——发展滞后、成风,村民间吵打无常,封建迷信猖獗。短短几年间,这里就变成了“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新农村示范村”……

三宝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2007年12月底的一天,三宝村。

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苏波盯着一叠资料,眉头皱得像麻花。

几天前,苏波当选为村支书。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苏波的“三把火”还没烧起来,自己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邻里矛盾尖锐,由于土地、山林甚至是口角引发的群众矛盾每年多达数百起。

村民文化生活贫乏,最主要的娱乐是。

…………

看着资料,苏波的头“嗡嗡”作响。

其实,三宝村区位条件并不差——位于渝巫路主干道旁。

然而近年来,全村青壮劳力80%外出务工,治安乏力、群众矛盾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凸显。

面对诸多问题,苏波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一个月后,转机发生了。

2008年正月间,苏波参加了一场村民的葬礼。

作为“贵客”,他被请到了上座。

坐定后,苏波四下张望——现场有几十位村民在帮忙。在葬礼牵头人指挥下,他们很快就被分成多个小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看着看着,苏波一拍额头——村里的事又多又繁,就靠村干部,累死了也干不好;如果发动群众,难题不就化解了吗?

苏波和同事们立即行动起来——与村里贤达人士多次碰头商量后,连打三张“牌”。

“和事堂”

一天上午,三宝村二组的一处工地上,村民杨正红的新居正一点点长高。

“再过些日子,我就能住进新房子了。”杨正红美滋滋地盘算着。

“咚”地一声,一个小工从墙上掉了下来,

小工被送进医院,花了1.8万元医药费。

在医药费负担问题上,杨正红和工程承包方产生了分歧。

双方僵持不下,眼看矛盾就要激化。

此时,双方收到一份通知:请到村委会接受调解。

通知,来自一个叫“和事堂”的神秘“组织”。

来到村委会,杨正红抬眼就瞧见了苏波——他正端坐于桌前,面带微笑。他旁边,坐着夏明国、陈丕吉等几位德高望重的本村名人。

其后两个多小时,苏波和几位贤达人士给双方讲法律、摆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很快,杨正红和承包商达成协议——双方按照70%和30%的比例支付小工医药费。

一场即将激化的矛盾,就这样消弭无形。

“‘和事堂’真好。”杨正红说,“人家不收一分钱,帮助我们老百姓处理矛盾,维护了村里的团结稳定。”

“和事堂”是三宝村打出的第一张“牌”。

“村里应该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调解村民矛盾,疏导群众情绪。”提议者是三位村干部——杜发德、胡昌涛和张松。

在调查走访中,这三人发现,以前村民间有什么别扭全靠自行处理,很容易激化矛盾。

“如果有第三方进行调解,这种对抗情绪就会得到疏导。”三人力陈建立此机构的意义。

“行!”苏波一拍大腿。

很快,村里贤达人士被发动起来,组成了村级调解团队——“和事堂”;同时,村公共服务中心又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挂出“和事堂”牌子,将受理范围、调解程序等信息上墙公示。

从此,村里不管发生什么纠纷,“和事堂”都会主动介入。每次调解,“和事堂”都力求做到公正、透明。

有了“和事堂”,村里的纠纷一下少了。

“善事簿”

垃圾池里,苍蝇乱飞。

年过花甲的李绪柏走进垃圾池,弯下腰,开始工作——捡废品。

老人手拿竹竿麻袋,在垃圾堆里翻动、寻找。

此时,几个村民从旁边走过。

“听说村里就要修路了!”

“可是,修路钱好像还不怎么够。”

…………

村民谈话飘进老人耳朵。他停住手,直起身来,好像在琢磨什么。

几天后,苏波收到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捐款——一位拾荒老人送来的1000元。

当天,苏波双眼噙泪,在本子上记下几行字:“为了支援村里道路建设,拾荒老人李绪柏捐出捡废品积攒的1000元……”

记录完毕,苏波合上本子。

本子封面上,三个大字赫然入眼——“善事簿”。

这个本子,就是三宝村的第二张“牌”。

针对村里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村民道德水平下滑等问题,苏波和同事想出了一个办法——创建“善事簿”,为好人好事“记账”。“村里的善行义举,都会被记录到里面。”苏波说。

在记录的同时,“善事簿”也会传播“善”。

阮大爷患病,已卧床数年。儿女孙子任劳任怨,尽心照顾,直到阮大爷去世。

“阮家三代人,孝心感皇天。老父病五载,瘫痪整三年。儿女勤侍候,孙辈记在心。福满尽天年,含笑去九泉。孝顺得发达,美名传民间。”

老人去世不久,这则顺口溜就传遍全村。

“‘善事簿’记录的好人好事,我们会及时组织文艺骨干进行加工,编成故事和顺口溜,在公共活动时讲给大家听。”苏波说。

这些事迹传扬开来,一个催人向善的软环境便逐渐形成。

现在,“善事簿”记录的好人好事多达上千件。

而和迷信等活动,早就不见了踪影。

“公事账”

2009年大年初三,三宝村村级公路建设工地。

寒风中,上百壮汉挥舞铁锹镐头,“叮叮咚咚”响成一片。

工地边,苏波和同事们也来回奔忙——指挥装料、协调人工、监督质量……

本应在家里欢度佳节的乡亲们,却全情投入到村道建设中。

“以前,乡亲们搞建设的积极性可没有这么高。”村干部杜发德感叹。

“现在,村里各项支出都记了账。乡亲们看得明明白白,积极性当然就高了。”苏波笑道。

他的说法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我们投资投劳,‘公事账’上都记得明白。”乡亲们说,“像这样明明白白出力,我们有当家人的感觉!”

乡亲们口中的“公事账”,就是三宝村的第三张“牌”。

“说得好听,还不是想借机搞钱。”以前,三宝村很多公共项目,不但得不到群众支持,还引发了群众质疑,甚至激化了干群矛盾。

怎么办?

“你得让我们参与到项目中来。”有村民支招。

一番琢磨后,村支“两委”创建了“公事账”制度——通过群众大会推选村民代表,让其全程监督村支“两委”的各项工作。

“公事账”制度一出,就收到奇效。

2009年,三宝村计划建设葡萄架至朱家湾的机耕道。

“村民选举三名代表,全程参与材料采购、施工进度、工程监督等各个环节。”苏波说。

很快,村委会公布了开支账目——从工程投入总额到具体开支项目,从原材料成本到人工费用……“公布的数据完全属实。”三名村民代表作证。

“这样的工程,我们一定支持!”大家一致表态。

三张“牌”解决了三大难题,成为三宝村的和谐“三宝”。

上一篇:老宅重生记 下一篇: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