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人类,流动的文明

时间:2022-02-20 11:20:26

迁徙的人类,流动的文明

据考证,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为了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人类一开始就四处迁徙流动,因此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如果概略地回顾一下,那么可以发现,人类至今已有五次规模较大的迁徙流动。

走出非洲,人类的第一次大迁徙

曾经,人类学家经过考古研究确认,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人类诞生的摇篮。而最新的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的新兴学科——分子人类学,利用人类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差异(遗传变异)来解读人类群体的历史。根据基因组的多样性分析,人类起源于东非,因为东非人群的多样性积累得最高,并且位于各种遗传材料谱系树的根部。换句话说,所有人类都是自一个6万年前的非洲祖先繁衍而来的,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

人类的起源与繁衍,是关于人类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在大地之上的旅程。但5、6万年前的人类,为什么要离开位于非洲东部的家乡?确切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可能因为气候发生变化,或者曾经丰富的贝壳类食物的数量突然锐减,才迫使他们向其他大陆迁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批最早离开非洲的早期人类,已具有现代人的体质和行为特征——较大的脑容量和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抵达亚洲大陆后(登陆点是今天的也门),现代人类的先祖们在此后上万年的时间里,继续向其他大陆迸发,直至来到位于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才停下了脚步。大致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这可视为是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迁徙。

始于近东,人类的第二次大迁徙

离开非洲以后,人类来到气候极佳的地球维度上的无限空间,可为什么还要继续闯荡?比较靠近人口论学说的观点认为,继续迁徙是因为人口增长——不管所到达的地方有多好,人类自然繁衍增长,始终会造成人口拥挤。为了生存,人类便不得不再踏上逐水源和森林迁徙流动的征程。从基因密码的视角来看,分子人类学沿着基因地图追溯人类漫游的足迹时,全方位的追踪描述要求人们所掌握的基因数据要与考古学和气候学的记录吻合一致。因此,在多学科研究共同描绘的人类迁徙画卷上,我们知道: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大迁徙,大约出现在3.5万年前。

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冰川活动猛烈异常,海平面下降,致使浅海部分的大陆架“破水而出”,形成了连接陆地或岛屿间的一座座天然桥梁。这些天然桥梁为人类的长途迁徙流动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向东北进发,从亚洲北部地区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天然桥梁迁徙流转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后又逐渐向南流动。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到达了南美的最南端。考古学家在南北美洲先后发现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粗磨石器与亚洲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极为相似。人类学家则从人体的躯干、头发、肤色、眼睛和鼻型等方面,推断出美洲的印第安人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这支亚洲人向北移动时,另一支亚洲人却朝南流动,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爪哇岛,而后又移向大洋洲。这次迁徙流动当然也是通行于马来半岛、爪哇岛以及联结东南亚各岛与大洋洲之间的那些露出海面的天然桥梁。在欧洲,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希腊人开始迁徙流转到意大利,后又散布到了地中海地区。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的人口大举移入欧洲腹地和中东地区。公元前2世纪,日耳曼人向东迁徙到了多瑙河下游地区,而早在公元前30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已向东南迁徙到了印度北部地区。这第二次大迁徙的人口流动已不仅仅限于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疆域,而是扩及到一些人类从前从未涉足过的新大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了。这次大迁徙约在公元初完成。

去新大陆,人类的第三次大迁徙

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许多国家竞相寻找海外市场,地处东方的亚洲是他们探险的目标,许多探险家纷纷远航。15世纪末,哥伦布在西班牙大金融家和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寻找东方的航行,却无意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向新大陆移民,掀起了世界人口的第三次大迁徙。

这次迁徙与资本的原始积累密切相关。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一些帝王和公卿贵族怀着寻找金银财宝、经商、掠夺财富以及开拓疆域的野心,派遣一队又一队冒险家登上这些新发现的陌生土地。另外还有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一批批远涉重洋,迁徙流转到了北美、南美和大洋洲寻找新的生活。从17世纪起,涌往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越来越多,海外贸易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干起了最肮脏的行当——贩卖黑奴。到了19世纪,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的黑奴已达2000万人左右,被贩运到西亚、南亚的非洲人也多达1000万-1500万。

布满全球,人类的第四次大迁徙

18世纪中叶,从欧洲爆发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初,工业的发展激发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流动。它促成了新大陆的开发,使人类布满全球。其中,人口移居规模最大的是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向美洲新大陆迁进5000万-6000万人口。世界人口的这次大迁徙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西方向外扩张和掠夺殖民地进行的。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殖民掠夺和侵略活动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启了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过程。世界一体化带来的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一方面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但另一方面,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经济驱动,人类的第五次大迁徙

第五次世界人口大迁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次大迁徙采取了多种形式,一种是国际难民形式。如战败德国从东欧、东南欧和苏联迁返约1200万战俘和平民,日本亦从朝鲜、中国、东南亚各国迁返战俘和平民600多万。另一种是国界重划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像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时,出现了1500万人口的大迁徙。1948年以色列成立,也引起约400万人口的国际迁移,其中约300万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民以色列,而以色列驱走了100多万巴勒斯坦人。

除了以上政治性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现代社会人口的迁移以经济性的原因为主,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首先,外籍劳工即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形式;其次,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拥有优厚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大批的发展中国家人才,菲律宾、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国家人才外流较多;第三种是新兴产业——旅游业带来的国际人口流动。

此外,二战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因此,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也是现代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形式。

进入70年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历来大量接受国际移民的国家开始严格限制移民入境;历史上接受国际移民的拉美地区变成了移民输出地区;西欧各国也纷纷驱逐外来移民。这种情势宣告了人类第五次大迁徙的完成。

从古人类只靠双腿、两眼一抹黑地离开非洲家园,到今天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地球每个角落,甚至将下一站目标瞄准外太空。几万年的时间里,一路艰难,一路进发,是什么支撑本不是迁徙动物的人类不断向外探求?也许很简单,只是因为出于想更好地活着的本能,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未知的精神。就是因为这种本能与探索精神,人所以能成为人,所以能走出森林和岩洞,从非洲走向亚洲到欧洲到美洲,直至到月球太空。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当初只满足于守在熟悉的林子和岩洞里,不敢走向未知的大陆去探个究竟,我们会有今天吗?只会是依然在树上跳跃的猴子罢了。人类在探索中开拓了世界,也在探索中进化了自己。

上一篇:慈星: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下一篇:满足牛仔面料高速织造的上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