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2-02-20 04:02:32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原有机制弊端日益凸显,需要立即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笔者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现状分析进行研究,进而探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隐性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六点要求,对高校社会实践给出了指导性意见。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改变现阶段社会实践环节的薄弱现状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与类型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08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条件下,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以及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也表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学术界根据各种标准划分的活动类型也纷繁复杂,笔者比较认可按分管部门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方法。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的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主要指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二是由团委主管的寒暑假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勤工助学等。三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或学生自身进行的就业性社会实践,如校企合作培养、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自主实习与创业等。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

1.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最根本的实践命题,“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还曾指出:“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的客观教育功能。它包含着特殊教育功能,属于深层次教育。简言之,即大学生在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变和优化自身。

2.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践行隐性教育方式的全面体现

隐性教育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实施无意识、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获取有益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无形教育方式,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平衡发展,养成知行合一的优良品德。因此,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践行隐性教育方式的全面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认识领悟道德规范,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

3.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格和智力全面发展或身心两俱就是“超群拔类”的人。而要达成“身心两俱”,就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的磨炼。马克思、恩格斯综合研究了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继承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他们提出人的发展是体力和智力、精神和道德等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由机器大生产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机器大生产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实践条件。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必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社会、高校与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普遍认识不足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家长认为实践仅是参观游览等形式主义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上部分企业认为接受大学生在本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是一种负担,很少主动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部分高校重视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而轻视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造成社会实践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此外,高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高校内部还没形成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2.组织管理体系不科学、不规范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还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都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进行“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在校、院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重点社会实践服务团,另一方面,要求其他普通学生自行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许多高校还未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此外,当前许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部分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没有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才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降低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社会实践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相应激励机制也未建立健全。

3.缺乏稳定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经费保证,而多数高校为社会实践筹集资金困难,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作为保障,较少的活动经费直接影响到院系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部分高校虽设有专项经费,但是远远不够。此外,许多高校并未意识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稳定优质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未机制化、规范化。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1.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认知体系

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其纳入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中,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教育型、创新型、服务型、文化型、组织型、就业型的实践平台。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社会实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从而让大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政府和社会要提高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资源,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在提供的各种条件中锻炼成才。

2.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

高校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的领导管理,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优势,保障社会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在社会实践内容上,要体现专业化、民生化与基层化,具体而言,要体现出三方面内容:其一,要能够为大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搭建平台。其二,要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民情,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其三,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走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在基层中锻炼提高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上认真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专业实践,积极做到科技服务地方。该校邀请学校部分领军人才亲自领队并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考察走访,在听取介绍、了解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提出技术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尽最大可能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受到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多年来,博士生科技服务团给各地企业创造的效益数以千万元计。

高校在完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高校必须实现社会实践“学分化”学籍管理,建立相关考评标准,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对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此外,要提高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

高校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必须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就便”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需求。例如,企业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希望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必须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加强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及时解决社会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消除社会实践基地不稳定因素,认真履行与实践单位达成的协议。此外,高校要扩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五、小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扎实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高校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与创效兼收,全方位、多角度架构学生社会实践的广袤平台。

上一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