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细阅读品质

时间:2022-02-19 09:03:33

试论精细阅读品质

【摘 要】精细阅读品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深刻的理解力。通过对学生按序答题、细致读题、反复审题、积累反思、关注细节等习惯的培养,讨论这些策略对于培养小学生精细阅读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能力 精细阅读品质 策略

常常听到教师评价某个学生:“这孩子非常聪明,就是考试拿不到高分,都是丢三落四的小毛病造成的。”“丢三落四”真的是“小”毛病吗?表面上看似乎是“小”毛病,但从深层次上看,则反映了学生缺乏精细阅读品质的问题。所谓精细阅读品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深刻的理解力。

学生是否缺乏精细阅读品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在四年级的一次语文检测后对学生阅读题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经过分析学生错题情况,我发现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不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而是缺乏精细阅读的品质。例如阅读题“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再写出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一题,表面上看是一道题,实际上却包含着两个具体问题,有些学生只完成了其中一个问题,而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从而造成漏答题的现象。造成小学生精细阅读品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关注重点有所偏颇。

教师、家长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学生“会不会做题”“有没有能力答题”,忽略了学生“有没有精细读题”“有没有精细思考”“有没有精细答题”等等。长期以来,学生形成心理定势:我只要“会”就行,错题、失分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学生缺乏精细阅读的意识。

2.身心发展不成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行为动机、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尽管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是最佳注意时间也只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但是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作业安排,本着“贪多求快”的心理,一味地让学生快答题、多做题,忽略了学生的内心状况:是否疲劳,需要歇歇?是否缺乏答题的基础?是否有兴趣思考?等等。

3.习惯培养不扎实。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控制了答题的话语权,这样造成了以下两种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是那些踊跃发言的学生为了抢先得到答题权,往往来不及精细思考就急着举手;二是一部分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好像看热闹似的等待别人发言,缺乏主动思考的兴趣。

一、培养按序答题的习惯

在进行日常的阅读题练习中,学生经常会漏题,特别容易漏做以下这些题型:给短文中某个段落加标点、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要求圈画句子等。经过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题目的形式不惹眼,没有明显的括号、横线等提示符号,学生就比较容易“忽略”这些题。

我把这种漏题现象称为“一声叹息”,因为学生发现自己犯下的是最“无奈”的错误时,会无比后悔地长叹一声:“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着让学生根据题号和序号,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答题,并规定“三不准”:一不准随意无序做题;二不准根据个人爱好、特长选题;三不准自作聪明地答题。根据规定,严格要求,如果仍有学生出现漏题现象,教师要坚持面对面地谈话教育,并进行必要的惩罚。

二、培养细致读题的习惯

走马观花似地读题,粗枝大叶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结果都不会很乐观。学生在读题时,鼓励他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弄清楚题目的要求:一道题有几个问?每个问题想得到什么信息?题目要求是写“反义词”还是写“近义词”?是画“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有没有要求在“文中找出”?……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答题前有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学生,题目没有读完,就习惯主观臆断题目的要求,然后按照自己所想的开始答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把写反义词的题目写成近义词的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跳着读题目,没有耐心细读,想当然地认为“我读完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于是开始答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把“在文中找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的原因。教师在平常可以通过经常考核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精细读题的行为习惯。比如通过提问,让学生口头回答某题的要求。

三、培养反复审题的习惯

中高年级的学生检查时要养成“从头再读”的审题习惯。有些学生,没有根据要求答题。可是事后,他们会很委屈地说自己“反复”检查了多次,都没有发现错误。这是学生盲目自信的心理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总是把题目看成他们想象中的题目。

如何解决“我的眼睛欺骗了我”这个问题?我建议给学生安装一个“清除键”。学生答题完毕后,检查时,长按“清除键”,把所有残存的记忆、记录全部归零,重新读题、思考,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这样检查才是有效的。鼓励学生奏响审题四部曲:一猜题;二读题;三答题;四检查。

四、培养积累反思的习惯

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和细腻的情感;反思的习惯,可以很好地使学生“扬长避短”。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

自我预习时思考:我读懂了什么?查阅了什么?丰富了什么?不大理解的是什么?……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问题解决后反思:我的阅读能力哪方面是薄弱的?我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什么启发?做阅读题时反思:“问题回答得够不够全面、深刻?关联词语填得对不对?等等。”每次都要把做错的题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五、培养关注细节的习惯

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中的例文,都是精选出来的。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要留心观察文中的细节。

1.借助符号阅读。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借助符号阅读的习惯,借助符号,便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养成随手标注自然段序号的习惯;阅读过程中,用椭圆、长方形、正方形等符号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多音字等;在长句子中间画一画停顿符号;用横线、波浪线、三角形、五角星等符号标注出重要的词句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2.揣摩特殊表达。

文章中的反问、设问、比喻、比较、拟人、排比、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凸显了语文的魅力,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普罗米修斯》第五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的句子:“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段文字有两句话,表达很值得揣摩:首先,第一句运用了反问句式,强调了普罗米修斯当时坚定不移的态度;其次,第二句具体写出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句子之间既有选择关系,也有递进关系,“可以忍受”“绝不会”“更不会”,这表明了他的选择,一个“更”字写出了“归还火种”的劝说对于他来说,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3.体会文章情感。

语言文字是外显的表达形式,而思想情感是流淌在文字中的灵魂。没有了情感,文字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没有了研读的基础。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要建立在情感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学生要有这样的主动意识,我读文章,我就变成了文章中的“我”。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我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杏林子的个人资料,特别是当学生知道她自幼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有头,不能转;有手,不能举;有肩,不能抬;有腿,不能走”,她“也多次想过自杀”,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再读文章中的那些句子,就那么小心翼翼,那么深情款款,那么激情洋溢,那么专心致志……

培养学生精细阅读的品质,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任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阅读教学的道路上,我将与“精细”牵手同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对话:让课堂丰盈起来 下一篇:论阅读教学中“对话要素”的应然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