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妙用,多方法进行物理慨念教学

时间:2022-02-19 09:22:50

巧思妙用,多方法进行物理慨念教学

【摘要】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教程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对物理过程有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物理慨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想形式,它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学好物理知识所示必须的,物理学中的知识,掌握物理概念,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学生一讲是困难的,因此,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教程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概念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抽象思维,形象教学

“力”这一概念是物理学的开场白,也是贯穿整个物理的一根线,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力气”、“劲”等生活用语的干扰,所以学生在接触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往往感到费解,在学过了力的概念后,这些同学往往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力究竟是什么?

1、突出力的实质是“作用”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用”,在讲课时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用手提一桶水,肌肉紧张,感到人对一桶水施加了力,再一桶水用绳子挂起,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绳子对一桶水是否施加了力?触景生情,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既然绳子能把水桶提出问题,绳子对一桶水是否施加了力。在学生思维积极的情况下,针对演示强调手臂对一桶水的作用和绳子对一桶水的作用具有同等效果,而这一“作用”通过手臂肌肉紧张已体现出用力,从而把力和“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2、强调力的性质

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必须有施力物体,根据这一性质,我在讲完重力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体从斜面顶端滑下,能否说明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下的力,在各抒已见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得到“如果受到一个力,则必须有施力物体”的结论,由于受力方向不是竖直向下,从而排除了地球,那么上哪里去找施力物体呢?没有施力物体就谈不上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下的力,就不存在什么“下滑力”,从而对力的概念更进一步理解。

3、排除和力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

抽象概念不但要从正面去理解,还要找出和其它概念容易混在一起而误解的例子,从反面去加深理解。例如,“炮弹飞出炮膛”能否说明炮弹还受到一个向前的力的作用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搞错,把惯性和力混在一起,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使学生对力的概念加深理解。

二、概念比较的方法

概念的比较是指把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量和质量两个概念就容易混在一起,物重和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重和质量常常不加区别,把质量当作重量。在讲质量与重力的概念时,列表比较一下,会加深理解:

又如,在讲述初中物理状态变化中蒸发和沸腾这两个概念时,通过列表比较它们的特点,会加深理解便于记忆,不易混在一起。

再如,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用的,这两个概念是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这正是同学们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地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仔细领会、分辨,不会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三、逻辑推理方法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学生往往对“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理解,往往要求老师直接验证这一规律,但由于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直接验证这一规律是做不到的,只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做同一个实验,一种是铺了毛巾的毛糙表面,一种是铺了锦布不光滑表面,一种光滑的木板表面,每次实验都用同一个小车,从同种的高的斜面上滑下一,使它在三种表面上运动的速度相同,从实验上可以看出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的距离最长,而在毛巾表面前进的距离最短,从而得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越接近匀速。再联想到滑冰,即使不再使劲了也能滑得很远,从而就以”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结论是在“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的结论,而不受外力用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也可理解力受平衡力作用,这样就从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马德里出正确结论。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对物理过程有明晰的思路,简单搬出结论和轻视过程的教学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孙晓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新思考[J].中学物理,2013(16).

上一篇:关于生物膜层数的计算问题 下一篇:水体污染物的生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