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议论文 巧思如有神

时间:2022-05-29 06:03:35

写好议论文 巧思如有神

由于议论文观点清晰,环节分明,所以在考场作文阅卷中,常常更容易得高分。写好议论文,关键要把握好两个环节:首先,要在心里把问题想清楚;其次,要把想好的问题讲明白。如果这两个环节都能出彩,文章必能脱颖而出。

那么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把问题想清楚”呢?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切入。

1 往起点想,把道理讲透彻

我们想一个问题,起点就是问题本身。围绕题目的关键概念深入思考,不仅会使你的文章显得机智巧妙,还会使读者感觉与主旨特别贴切。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是“好奇心”,一篇满分作文这样入题――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这篇文章围绕“好”“奇”“心”三个字依次展开,在最平常处取得意外的精彩,由于作者在文中紧紧抓住题目本身的要领深入挖掘,行文中又能引经据典,所以令人信服。

2 往原因想,把道理讲深刻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使作文深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有的题目看上去不便问“为什么”的时候,能在其中恰当地插入原因分析,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一位考生对“感动的作用”这样分析――

感动能够带给人力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形单影只,便会深叹自身力量的渺小,可感动却总能充当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黏合剂。感动将我们拉向一个更加庞大的集体,使我们觉得自己身后有无数双手正奋力撑起我们生活的天空,我们在这种集体的力量支持下,内心便会迸发出无数勇气与力量,而这,往往是使我们跨越困难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契机。

纵观全文,感动的作用正是“带着感动出发”的原因,这一段细腻的原因探析,使大家对作者要说的观点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了“感动”的深度和“出发”的力度。

3 往旁边想,把道理讲形象

就事论事讲问题,有时候存在老生常谈的窘迫,所以,善于转换思考角度,从旁边支起说理的脚手架,能够创造另一番鲜活的境界。2008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要求以三个买饮料的情景作文,一篇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这样写道――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有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扶风弱柳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霞红,云卷云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这篇文章从材料说起,引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抛开买饮料的材料本身,另辟蹊径,描写暮春三月的景观,从旁边的角度证明了“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的观点。

4 往反面想,把道理讲厚实

议论文的写作,往反面想有两种手法,一是以反面例子证明非正面不可,这种写法我们在很多例文中见过;还有一种手法是先从反面写起,再过渡到正面来。2008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是“不要轻易说‘不’”,一位考生写“阳光总在风雨后”,可是文章却先写了自己的懦弱:

我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困难,我害怕前路的茫然,还害怕面对前路的艰辛,我害怕面对没有方向感的世界,我害怕失去自我。我总是会在事情快要有结果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有不好的感觉的时候,选择逃避。

正是由于作者先写出了自己的不坚强,才使得“不要轻易说‘不’”的论题更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更有纵深感。

5 往全面想,把道理讲严密

要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一方面要有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另一方面要由点到面加以概括,以显示其普遍性。这样看来,议论文的视野必须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才显得全面。2008年高考云南省的一篇满分作文《变味的善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总体议论:

我们总是站在富足的地方怜惜贫穷,总是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是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第二层是主体部分,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分别批评“不顾自己实际争先领养孤儿”和“畸形奥运热”。

第三层再总结: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三个层面,很好地体现了点和面的结合,逻辑严密地论证了防止出现“变味的善良”的观点。

上一篇:新材料作文写作示例 下一篇:仰望象牙塔:解码自主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