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2-19 07:51:50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动性。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求异创新;质疑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这对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教师有效主导的基础上,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成为现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深化对主动学习思维的理解,切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运用学科语言进行的沟通,能否实现开展过程的流畅、自然、有效,依赖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够构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注意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消除教师在课堂上包打天下与满堂全灌的思维定势,切实尊重学生的见解;注意转变处理师生关系的方式,消除强力监管与被动服从的行事方针,切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注意转变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消除自由随意与简单粗暴的落实思路,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要饱含激情,和蔼亲切,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老师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探索科学奥秘的益友。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把全体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上。对学生要宽宏大度,充分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发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定要杜绝指责、挖苦学生和给学生施加压力的现象。教学气氛宽松,不存在任何“压力”或不愉快因素,学生就会渴望学习知识,乐意上好数学课,并把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在快乐的氛围中求知识、求进取、求成才。同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结构,课堂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时间放给学生,通过加大自学的力度,加强同学之间的协商探讨,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现象、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的能力。例如在《认识钟表》此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本课知识进行一定讲解后,在学生对所学概念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教师手持钟表教具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加深印象。在回答过程中,回答好的,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回答出现偏差的,要采取幽默化解等方式来提出善意的、可接受的指导。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与教师或同学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交换意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停留在我讲你听、我出题你作答的封闭式的圈子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中间“挑拨离间”,以学生彼此对问题的认识差异为基础,主动根据当堂课的内容抛出某些可以见仁见智或者运用多种方法均可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去“咀嚼”,让学生去“抬杠”,让他们在彼此的讨论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体的观点,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提出问题,创新性地设置解答问题的实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自觉清除消极的心理障碍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注意落实“不求每个学生成功,但求每个学生进步”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方面获得不同的提高,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三位数退位减法练习”中,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先出示一些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图牌,把图牌分发给冠以不同名称的小组的学生,再设置一些标有不同价格的诸如自行车、电磁炉等物品,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找准与自己手中图牌中相减结果相应的物品为朋友,其他同学当裁判,

评选出优胜者。

三、突出形象化认知与实践

数学是一门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抽象性极强的自然学科。相对于知识基础薄弱、思维尚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势必也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开展障碍。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勇于去创新内容的呈现形式,用一种直观化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载体诠释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细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用一种渐进式的、为小学生所逐步认知的方法巩固知识,帮助其形成数学学习的系统化体验。而且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利用一些实体模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依据一定的操作步骤,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学习有关“三角形”的内容时,关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分类,学生一下子掌握,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对分类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联想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是锐角三角形,哪些是钝角三角形;或者让学生准备可以自由拉伸的“三角形”模型,当讲解不同的三角形的时候,让学生拉伸手中的模型,在观察模型的变化中,增进对三角形分类的感性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与认识。

四、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热情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否对数学具有持续学习的原动力,就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管学生在知识基础、反应能力等方面有着形形的差异,可这并不等同于每个人都没有进步的可能。只要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小心落实,即使结果可能出现差异,但其必然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一定的进步,也能运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与课堂内容的结构,设定不同的实现目标,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主动实践,同时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要注意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应该用一种宽容大气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一颗富有自信又具有开拓性的心灵。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橡皮泥等教学用具,在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想象,大胆创作,“捏造”出他所知道的生活中的事物。

在练习中我们要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意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既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设计一些条件可以发散多变的数学应用题,设计一些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数学题,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等。例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们可以想到: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苹果虽然是一个不规则的形体,但是可以把它转化为有规则的形体,求出它的体积。以此类推,计算其他物体的体积。

五、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启发学生在读课本或听课时把疑难之处随时划出来,向教师提出来,从而养成质疑的习惯。有不少差生不敢发问,最初是自卑不好意思提问,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对这类学生的质疑更要鼓励,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学习“比的认识”这节课,学生提出: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为什么球赛的比分就有3∶0呢?教师首先表扬这位学生能联系实际,大胆提出问题,并转问全班学生:“球场的比和今天所学的比一样吗?”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球赛的比分指的是两数相差关系,而今天所学的比指的是两数倍数关系,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通过辨析,学生提高了认识,也得到了心理满足。又如,在教“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接:“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这样,教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六、结束语

小学生具有知识积累较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成人的依赖意识较强的心理特点,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入钻研教材,重视指导学生,改革教法,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互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随着在每堂课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起的信心与成就感,逐渐达到丰“一”足“十”。

参考文献:

[1]孙国辉.合作教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4-79.

[2]郭义东.小学数学新课改漫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78.

[3]方形凯.小学数学教法.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2-106.

[4]周桂杰.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教学管理,2004(9).

[5]陈洪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小学生教学研究,2002(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四小学)

上一篇:如何处理好化学总复习中的几种关系 下一篇:如何做好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