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特点 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2-18 10:40:54

【摘要】二、学科特点与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开设多种学科,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等不一而足,理所当然,所有的学科共同承担着教育的任务。1940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

把握学科特点 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作了较大修改。比照这两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语文学科课程特点,是《2011年版课标》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师准确把握这一特点,并正确地将这一修改意图贯彻到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将会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言”修订突出学科特点

在《2011年版课标》“第一部分前言”中,将《实验稿课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修改,更加具体、清晰地阐明了语文课程内容特性,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技巧。因为,一直以来,“语文”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有人定其为“语言文字”,有人称其为“语言文章”,也有人说是“语言文化”,还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学”。实际上,不顾概念指称的对象,而只是纠缠于词语讨论“语文”是什么,是不会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但客观上,我们也承认,如果不考虑语言环境,“语文”一词的确具有上面提到的几种意义,而且也当然可以指“中小学里一门有关母语教与学的课程”。本次课标修订,就绕过这种可能存在的读者分歧,直接以“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陈述,可以说简洁明快,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以下一段文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从《实验稿课标》在这一部分采用一个相对模糊的“语文素养”比较,把可能存在的分歧压缩到最低限度。让人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从这一段文字还可以看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等,都必须建立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以下一段文字:“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是对前面思想的具体落实。即要使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言素材,多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实现“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目标。

二、学科特点与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开设多种学科,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等不一而足,理所当然,所有的学科共同承担着教育的任务。1940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像轮辐一样凑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就是说,中小学各学科是服从于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的。但是,在承认中小学科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把握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正是在这意义上,叶圣陶先生在说到语文(当时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学科时就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指“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圣陶先生此处由于特定的言说环境,只提到“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而没有提到“听”与“说”的训练,事实上,早在圣陶先生参与编写的国文教材或参与修订的几次国语国\文课程标准中,都一再提及“听”与“说”的训练,而在圣陶先生其他相关文章中,更是屡次提及。因此,可以说,圣陶先生一直都非常重视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育人功能问题。

为什么我们这样重视中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问题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之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这一学科,就是因为语文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就是因为语文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否则,语文学科在中小学就没有开设的根据,就没有开设的必要。

的确,《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但是,语文学科在怀抱这一情怀的时候,是不能不顾自身的特点,甚至抛开自身特点去“实现”这一目标的。《2011年版课标》对此作了重要的修订,在“教学建议”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一段中写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因此,我们认为,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才是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立场和必要原则。否则,极有可能将语文教育滑进“空谈教育”、临空踏虚的观念灌输的泥潭之中。

三、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特点空言“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颇为诱人的话题。可是,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勤于思考的人,必然会追问:“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样做,教学就有效?那样做,教学就无效或低效?”

谨慎地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受本文讨论话题约束,我们不过多展开。但就从语文学科特点而论,只有当语文教学把握了学科特点――即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并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技巧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可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这一点上做得越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越充分,教学的“有效性”越高。可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并不是一门纯粹技能训练功课,它当然要承担“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包括“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育,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等等,所以,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也还必须关注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时候,能否将这些语文教学题中之义的对学生多方面的培育融汇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所以,讨论语文教学有效性,要有一个学科的视野,还有要有一个整体的视野。只盯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固然可能把语文教学弄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而只就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内容,空泛地宣讲“思想意义”或“道德价值”,也会把语文教学推到“夸夸其谈、空言无实”表演境地。因此,两者不可偏废。

语文教学,在其内核深处,就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科书中课文选择实现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对文章的要求,向有“文质兼美”之说。其“文”者,当言所选之文,要在语言表达技巧上高超,在篇章结构上精巧,在意境形象上美妙,在思辨阐述上严谨。而所谓“质”者,及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只要选文合乎“文质兼美”的要求,一般而言,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的教育任务,并不难实现。所以,圣陶先生曾言,“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但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语文教育中,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养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等等,自然也包含着教科书编写时的选材问题,同时也牵涉到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应该说,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1年版课标》特意在“提倡”之前,又加上“积极”二字,可见其苦心。),在提倡教学对话,提出多元评价等等,无不有据此考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语文教学,进行针对性练习,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在我们看来,《2011年版课标》相较于《实验稿课标》突出了语文学科特点,并更加具体阐明了学科特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研读《2011年版课标》的时候,应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准确地领会这一点,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为福建教育学院2011年度院级重点课题“闽台教科书编撰、出版与使用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1ZD―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有效作业 优质减负 下一篇:建立一种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