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困惑之浅析

时间:2022-02-18 10:01:27

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困惑之浅析

摘要:初中阶段是心理困惑高发期,由于文化、语言、学业基础等差异,导致民族地区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以云南省楚雄自治州武定县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初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心理困惑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9-001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民族地区初中生既要实现共性的身心发展任务,还要应对由特定文化背景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开放,信息快速全面普及和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初中生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被割断,学校成为“文化上的孤岛”,民族地区学生会面临着更多的困扰。本研究试图揭示出当前民族地区学生所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为彝族自治县,民族成分有:彝族、傈僳族、苗族、汉族、傣族。笔者在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期间,以武定县民族中学和武定县发窝乡两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当今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进行了“剖析”。“撤点并校”政策使民族地区学生在享受到优秀师资和教学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意料不到的困境,尤其是对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的心理上。

三、主要心理困惑之浅析

1.自卑情结。自卑是民族地区学生经常运用的词汇。“我觉得我不行”。“我知道学习很重要,自己也想好好学习,但………‘我为什么这么笨呀?”本应是人生之帆刚刚起航,正值希望和拼搏之时,如此多的负面语言充斥在整个校园之中,学业、外貌和经济的自卑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青少年敏感的身心。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民族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民族学生发现汉族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要优于他们。民族地区学生外貌上的自卑心理也较为严重,经济短板也是民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区大都是偏远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而民族地区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制学生,一起生活,一起消费,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无形之中形成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2.家庭挂碍。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基石,但一年为数不多的回家经历却不时地让学生心有余悸。“特别担心父母吵架,担心爸爸喝酒,因为爸爸一喝酒家里就没有安宁。”“爸爸喝酒了,就砸东西,跟妈妈吵架。”他们回到家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看这一幕,但却常常“不期而至”。

3.学业焦虑。虽然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已在民族地区部分家长的心中“蔚然成风”。但对于学生来讲,读书依然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现在看到的唯一途径。笔者在进行调研时,虽刚刚才进入十月份,但学生已进入紧张的备考状态。晚饭六点后,初三年级学生都纷纷进^教室开始学习。“只有考试好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出路。”“我们都知道,只有考上学才能有好的前途。”

4.择业困惑。与发达地区不同的是,民族地区学生较早地承受了就业压力,找份好工作这一终极目标,已经时时刻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毕业时,会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上一所好的高中,另一是进入职业技校,学习一项专业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有部分同学要面临着出去打工的压力。这一事实困扰着那些无法升入高中,但家庭经济又不允许他们进入职业技校的学生。

5.忐忑早恋。是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共性现象,但在民族地区,因为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之间的接触机会更多,又加上早婚早恋的民风,各种媒体影像的刺激,导致早恋成为困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一个常见的问题。“老师,我觉得班里有个男同学挺好的,我应该怎么办?”

6.失学威胁。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这方面面临的压力更大,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尤其是苗族女学生,会比较害怕回家,因为父母有意无意会提及到让学生出去打工补贴家用的事情。虽然国家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发放了相应补贴,但离家上学,尤其是继续接受教育,对于民族地区很多家庭不止用“沉重的负担”来形容了,长久的分别与儿女远在异地无人照料的悲凉,使得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心灰意冷”。

四、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民族地区学生既存在着初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由于民族文化、地域、撤点并校等特定情境所引发的特定问题。在此部分,笔者尝试对造成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理论分析。

1.缺少学业成功体验

学习初期学业成功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但学生在刚刚入学时,会产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民族学生其学业生涯中缺少成功体验。笔者查阅了学生历年的试卷,发现民族学生成绩总体偏低,有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导致学生会说:“我们再怎么努力,也考不过汉族学生,考不好。”“就没有考好过,一提到考试就害怕,觉得就是学不好了。”“我最希望就是能考好,可是没有考好过,很伤心,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没信心。”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历史进行追问,发现他们确实在小学阶段有过“高分数”、“老师表扬”、“自己相信自己能学好”。

2.族群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文化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有时是人们无法意识到的。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依然深深地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在民族地区,女性仍然未能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重男轻女”观念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女孩子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不用读那么多书,认识字就可以了。”部分家长仍然把男孩子当成培养重点。

3.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校教育问题不重视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读书无用论”思想在民族地区抬头,在家长的观念中,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二是随着家长外出打工机会、人数的增多和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家长跟学生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爱莫能助”。三是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家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的局限,造成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无法也没有意识地要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上一篇:也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下一篇:互动中提升学生参与程度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