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原则

时间:2022-02-18 12:25:23

试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原则

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具有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高时效性的需要。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关爱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原则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坚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原则十分必要。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关爱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的含义

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要以教育对象为本,把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另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其思想政治实际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动员、协调和激发等手段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通过教育、监督和约束等手段来促进教育对象主观世界的改造。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把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更多地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不断强化其政治性诉求,而弱化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从现实的人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二、尊重关爱原则

尊重是对教育双方的要求,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的观念源远流长,尊重学生的观念仍显淡漠。在教育中教育者漠视教育对象,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关爱。因此尊重关爱原则应当成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的原则。

1.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

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职业道德,尊重关爱原则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所具有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基本的道德精神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教育对象,不歧视教育对象,不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生活的冷暖、学业的进步,以爱的情感投入给教育对象,关爱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并给教育对象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尊重关爱原则的内容

第一,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是尊重关爱原则的关键内容。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千差万别。心理学认为人格没有好坏的差别,教育者应该尊重具有各种人格特质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或行为,教育者应该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但是在批评或处罚教育对象时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不侮辱教育对象的人格,不损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不伤害教育对象的情感,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使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当教育对象面临两难的选择时,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教育者不能强迫教育对象必须选择某一方面,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者应该深入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学业上,教育对象有选择所学科目、所学专业、是否继续学业等方面的自由;在交友方面,教育者应尊重教育对象自主选择朋友的权利,对于教育对象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教育者应加以引导,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方面,教育对象有的自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教育者对于具有和不具有的教育对象都有应该尊重并理解教育对象。

第三,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升华,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更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责任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要求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投入,实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应该用关爱之心循循善诱,引导疏通,用关切的语言展开讨论与批评,纠正错误意见,解决认识问题,而不是冷冰冰地居高临下地对待工作对象,戳伤人的自尊心,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三、客观公正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的含义

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客观公正原则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臆断,全面地分析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状况,平等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平等的,不因身为教育者而在教育对象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

2.客观公正原则的内容

第一,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前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教育对象,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首先要看到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中多数人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带有根本倾向性问题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该加以重视并且要着重解决这种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片面的看待教育对象。要肯定教育对象的正确思想,正视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纠正教育对象的错误思想。

第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需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评价来引导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在教育双方的对话里,在作业交流上,在阶段性的测试中等等。教育对象往往很在乎教育者的评价,在意教育者能不能正确的评价,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因此教育者就必须正确的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教育对象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要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必然要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要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教育者代表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在某段时间内,可能与教育对象在知识存量、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并且拥有其职责和地位所赋予的话语权、规章制度执行权。”但这些不意味着教育双方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赵小狮.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12).

[3]陈平.论道德教育情感模式中的“尊重”意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9).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浅谈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基于铁路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