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市政道路建设常见问题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2-02-18 01:55:44

苏北地区市政道路建设常见问题与预防措施

作者简介:

李彩云(1979- ),女,江苏徐州人,工程师,市政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企业施工负责人,主要从事市政投资施工管理,工程施工、造价审计工作。

白广阳(1976-),男,江苏徐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可行性研究分析工作,多年行业施工管理经验。

摘要:本文从分析苏北地区特定条件下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质量控制的要点,希望对于区域市政工程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苏北市政工程建设问题控制

前言

近年来苏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模迅速放大,和其他工程相比,其质量本身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变异大、质量隐蔽性和终检局限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的因素,如施工时材料的质量差异、施工工艺的改变、天气环境的变化等,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因而,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因素,把握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对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极其重要。

笔者长年从事苏北地区市政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希望以此为基础,总结苏北地区的工程质量通病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与对策,对苏北地区整体市政工程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苏北地区气候条件对道路工程施工影响

1.1江苏地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欠佳,是世界上相同纬度下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苏北一般泛指淮海地区中部,位于东经116°22′~118°40′ ,北纬33°43′~34° 58′ ,徐州地区为苏北地区的中心,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年日平均气温低于5℃的日数可达97天,夏季高于日平均气温26℃的日数多达49天,持续时间长,冬夏相加共146天,占全年天数的40%。

1.2徐州是苏北地区气候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热、潮湿,极端天气相对较少。

由于气候的先天因素,因此苏北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一般以开春三月份开始施工,至11月份基础结束,12月至次年二月份期间,一般停止道路工程施工,周期相对稳定。

2.苏北地区当前市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整体工程质量标准较苏南等发达地区低一个档级

由于江苏地区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起步较早,经济总额发达度高,造成区域性的苏南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工程投资不平衡,苏北地区整体的质量标准比现在的苏南地区低一个档级;加之苏北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气,民风以质朴豪爽,在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精细化管理程度较苏南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因素导致工程整体质量较低。

2.2投资总额相对不足,平均成本较低

苏北地区普遍政府对于道路工程投资相对不足,在投资总额固定的情况下,想有较快发展,只能压低平均成本,因此普遍工程造价较低,平均成本不高。

2.3区域道路建筑原材问题

道路工程建筑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苏北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呈现出建筑材料的不同特性,如常用的水泥原材颗粒细度不够、玄武岩的强度较低等,施工单位和投资单位在选购时考虑材料性能与价格差异不足。

2.4市政工程施工图没有审查环节

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在苏北地区包括发达地区,尚无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审查制度缺位,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5设计环节的问题

市政设计一般由专业的设计院完成,设计院的依据是现行规范标准,以及特定的条件,有些设计人员对现在国家新上的项目设计缺乏应有的知识及经验,使得在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时,出现图纸自相矛盾,各专业图纸之间相互打架,设备无法安装;设计院在设计时,不注重实地的条件勘探,造成与现实脱节情况较多,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经济损失现象时有发生。

2.6建设单位方面问题

在苏北地区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规范管理度相对不高,有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款拖欠相对严重,资金到位不足;工程结算审计周期长,有的工程报审后,拖延两至三年不审计,从而拖延工程付款周期,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有的工程开工多日还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一味压低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

2.7施工单位问题

苏南地区尤其以南通地区,已经形成了建筑施工的高为发达的集中区域,整体施工企业管理规范程度高,市场良性竞争,彼此互相学习;苏北地区的施工企业有时会存在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对质量标准要求不严格;自身运作不规范。

2.8监理单位问题

工程监理不到位,监理制度执行不严,部分监理单位存在资质问题和缺乏市政道路专业的人才。在实际监理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理措施。

2.9检测单位问题

市政工程检测目前多采用第三方专业实验室完成,在投标环节即约定实验室的标准,但个别施工企业的企业试验室,未能本着科学、公正原则,出具问题试验报告。

3.通病问题的应对措施

3.1调整现行的投资机制,建议多采取代建制管理模式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管理单位或投资主体指定的使用者或经营者。开启了国内基础设施项目代建制的时代,之后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出台。2005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有关《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指导意见》以及《委托代建合同示范文本》和《代建合作协议示范文本》等,对代建制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促进作用。

代建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在于引进了市场化管理,把原来建设项目管理的行政隶属和管理关系,变成了基于委托人、代建人、使用人、承建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可以围绕这一新的思路建立完整的管理模式,其独特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代建制的投、建、管、用分离有利于实现对项目投资预算的硬性约束。从机制上约束代建单位不享受项目使用的利益,在控制建设规模方面比使用单位更有积极性,激励代建单位努力控制投资和提升管理质量。

3.1.2代建制保证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成本控制。承担代建任务的单位是从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有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利用这样的机构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进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比政府成立指挥部更能保证项目设计、质量和成本造价控制。

3.1.3能够促使项目使用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加强对建设工期、质量和投资合理使用的监督,把政府职能部门从建设管理角色转变为对建设管理进行监督执行角色,有利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行为。

3.1.4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原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兼业务管理方式转变为由专业化单位实施,减轻了由政府另设机构对自投的项目进行管理所付出的人员及资金成本,充分利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同时有助于缓解拖欠工程款现象。

3.1.5有效的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从机制上保证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及其人员的清正廉洁,从机制上杜绝了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寻租的机会,既保证政府职能部门公平公正,也保证国家工作人员有个清正廉洁工作环境。

3.2强化对于市政市场行风管理,严格市场审查

市政道路工程素有“金桥银路”之说,近年来市政工程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苏北地区的市场恶性竞争已现端倪。行业主管部门应强化对于市场行风管理,强化对于市政企业的自身行业竞争约束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化对于市政企业融入社会的监督。

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聘请行风监督员、让社会公众参与行风建设,定期召开评议员座谈会,听取各界的批评与建议,认真采纳意见与建议,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来努力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注重加强提高对文明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施工的硬件条件,在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上,改变了仅从工程角度、方便角度出发的做法,变为从工程和市民两方面需要出发的做法,同时通过现代化的设备、改变施工时间等方法来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不便。同时在施工现场加强宣传,通过告示牌、横幅、标准等进一步与社会沟通,以换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这些努力,使得市政企业竞争转变为人性化竞争,共建和谐社会。

3.3集中对行业上游的建筑材料商质量控制,强化原材市场管理

目前苏北地区尚未有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建筑材料供应商的硬性约束规定,施工企业在购买原材时,多选用离项目最近价格最低的供应商,质量保证度不高。政府部门应集中对行业上游的建筑材料商质量控制,强化原材市场管理,出台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建筑材料及产品供应商管理办法。

遵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鼓励建材及产品供应商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供应商实行供货资格准入制。

对主要建筑材料及产品供应商的供货资格建立长期监管机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委托有关单位及人员不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抽检,抽检结果不定期公布。

组织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商等单位,依据监理规程等要求对工程总承包商选择的该工程项目供应商进行复查。

3.4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道路工程质量监督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不简单,也不十分深奥。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动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道路工程质量监督,打造全员参与质量监督局面。

施工单位强化向一线施工的民工队伍技术交底,明确和百分百传达设计意图与施工工艺环节标准;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技术意识周期性进行强化;广泛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努力提高项目的知晓度与参与度,加强宣传报导,增进沟通理解,要让社会知道建设单位的职责,注重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开展对话、有奖问答、开辟专栏等形式,进一步宣传,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道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达到以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的目的。

4.结束语

由于苏北地区的特殊经济条件和因素,通病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市政工程现场质量控制涉及的内容较多,贯穿于施工阶段的全过程,从政府、行业协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行业整体的参与者入手,解决关键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规范运作,有序促进区域建设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道路工程的质量,造福社会与百姓。

参考文献:

[1]苑玉华:市政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施工管理,2006年第6期;

[2]郝惠敏: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1)

[3]赵文义:委托代建制运营特征及其法律关系分析,长安大学学报,2005(3)

[4]王进:苏北地区生态节能型住宅研究,工业建筑,2009(07)

上一篇: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约管理的研究 下一篇:有关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性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