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

时间:2022-02-17 10:36:29

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

[摘 要]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摄像出身的张艺谋的电影总是有着其他导演难以企及的生动绮丽。他在电影里时常透露出一股浓重的乡土眷恋情怀。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电影里对色彩的把控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独特的叙事色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本文以张艺谋电影的色彩为切入点,对于《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进行研究,对于其中的俗和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张艺谋;色彩美学

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张艺谋出身于陕西农村,他了解农村,懂得农村。他在电影里时常透露出一股浓重的乡土眷恋情怀。巧妙的民间色彩运用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画面风格,是他最擅长的表达自身创作意图的利器。

(一)中式色调的“俗”

简洁明快与夸张浓烈的色彩是张艺谋电影抓住观众眼球的一大法宝,强烈刺激的色彩对比往往能碰撞出绚丽、热闹的气氛。这种典型的中式色调风格恰恰是民众最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情感表达形式。张艺谋就特别偏爱原生态的民间色彩,时常运用这种色彩搭配展现自然、人类和情感各方面的观念形态。张艺谋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这种色彩运用的“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涵养不谋而合,在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同时,这种雅俗共赏的定位也更容易赢得国际认可。“俗”的色彩理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见,《秋菊打官司》中他就为我们呈现了这种极具乡土特色的色彩语言,影片中的黄土地、红辣子、玉米棒、鲜红的女性服饰等情景色彩,不仅给观众带来一种充满张力的乡土视觉冲击,也同样影响并刺激着观众的心理,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

(二)基调颜色的“真”

电影的基调颜色是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的画面色彩组合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基调颜色的选择左右着观众观赏电影的心情。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基调颜色也反映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色性上看,《秋菊打官司》偏向于暖调子,这种选择使得这部原本严肃的法律题材的影片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明快的叙事基调也让观众在解读影片时更加轻松;从色相上看,影片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完全以夸张的红色为基调,《秋菊打官司》的基调颜色相对丰富,有黄调子、红调子、白调子、灰调子等,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色彩明度上看,影片以明调为主,大多数场景的颜色都相对明快,但也有部分场景以暗调来展现;从纯度上看,电影中不乏高纯度的亮色细节,大红袄子、红辣子、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来说,《秋菊打官司》中基调颜色相对朴实,但不乏亮点,十分符合影片本身的纪实风格。而且电影几种主要的基调色彩,颜色相对接近且搭配起来较为和谐。因此,《秋菊打官司》呈现出自然统一的镜头风格,在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融洽的整体氛围和情调,完美地起到了烘托主题、渲染情景的作用。

(三)寓意深远的“红”

谈及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最喜欢的红色,因此张艺谋也被称为“偏爱红色的导演”。这个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反复地出现在他的电影画面中,承载着大主题下的象征和暗喻。张艺谋对于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在他的电影世界里,“红”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强烈又极富感染力。《红高粱》中,他把白色的高粱酒变成了红色,把绿色的田野变成了跳跃的红土地,突兀的红色在荒凉的背景下展现出一种苍凉又蓬勃的生命力。而在《秋菊打官司》里最鲜明的色彩就是红辣子的红,这种红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坚忍不拔和命运的顽强不屈,具有深远的表意和暗喻意义,红不仅与秋菊“一根筋”式的火辣性格十分吻合,更是秋菊直观生命本能的一种隐喻。

二、色彩的叙事与抒情

(一)色彩的叙事

早期中国传统电影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再现社会真实场景,没有花哨的镜头与灯光,就是简简单单地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秋菊打官司》就是一部典型的这种中式传统叙事风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没有冗长的旁白和情景交代,对于故事内容的直接叙述极少。由于台词和对白都十分简练,画面表述就成了撑起片子大部分情节的形式。作为画面表述中的重要元素,该片的色彩选用可谓匠心独运且极富感染力。很多人认为夸张的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哗众取宠的造型手段,其实看似恣意的色彩使用恰恰与张艺谋影片中的情景相得益彰。《秋菊打官司》中冬日里鲜红的辣子令人印象深刻,“红”在“白”的浓烈对比下,看似突兀和不合时节,却巧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大面积白色的处理,让人感受到纯洁无辜的生命。红色给人浓烈感,就像秋菊如同辣子一样的个性,给人强烈、沸腾、饱满的感觉。另一方面色彩也与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感,甚至观众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念等众多要素紧密相连,成为观众难以抵挡的视觉艺术魅力。

(二)色彩的抒情

色彩的情感相较于语言在传达信息时更加隐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的联想。但这种色彩的情感又并非只是单纯的个人直观感觉,每种色彩本身都具有特殊的被普遍接受的性质和意义,给观者带来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由于色彩在发挥视觉冲击作用的同时承载了一定的内涵,此时的色彩语言蕴含了人性,充分发挥了象征作用。但有时这种色彩的情感并不是代表约定俗成的意义,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颜色也能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影片的开头,秋菊为了讨个说法,几次挺着大肚子在雪地上蹒跚奔波。她的眼神时而迷茫,时而失落,时而期许,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倔强。她的大红色袄子与绿色头巾,隐隐约约地闪现在宽广的雪地里,冲击力十足。大片白中的一抹红,很好地吻合了秋菊的“犟脾气”和焦急的人物心理,展现出秋菊不畏强权和有理必争的性格特征。而在影片的后面,大年三十那天,秋菊遭遇难产,家人和接生婆都没办法,碰巧乡亲们都出去看戏了,秋菊生命垂危。秋菊的丈夫庆来只好去求村长帮忙找人送秋菊去医院,村长在数落了庆来一番后,照样推着自行车,在雪地拼命狂奔。这时的雪地的“白”越发衬得村长“善”,这种“善”指的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一种村干部对乡亲的责任感,凸显出了乡村人民质朴单纯的人性光芒。

三、色彩细节的艺术魅力

所谓的细节,就是电影中一些构成角色性格、故事发展、情景环境、情感表达的最小的元素。在电影作品里面,色彩细节是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是完整体现宏观情景和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候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细节经过精心点染,往往最能够直达观者内心,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纪实色彩细节

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的色彩美学还原于一种生命的本能和直观。《秋菊打官司》就是一种生命本能色彩的完美展现。不同于《英雄》《十面埋伏》中浓烈夸张、炫彩夺目的视觉效果,《秋菊打官司》几乎运用没有艳丽、梦幻的颜色,整部片子充斥着一种朴实的纪实色彩。《秋菊打官司》约有一半的场景都是采用“偷拍”记录手法,张艺谋不厌其烦地在真实的乡村生活中寻找镜头,运用鲜活真实的镜头语言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中复杂、变化的社会现象。在这种记录方式下,虽然部分画面的光线不够细致,构图不够巧妙,但是却捕捉到了最为真实、最生活化的细节。质朴的村庄、斑驳的房屋,来来往往的车流、涌动的人潮等无不体现了生命本能的张力。这些被置限在大自然当中的色彩,真实地交代了故事的环境背景,更具有民间生活的底气。最让人称道的是,这种隐性的民间色彩植入为我们呈现了最原始的民间真实,让我们自始至终融入其中,被其中所散发出的真实意义所打动。影片弥漫的纪实色彩透出一股动人的民族味和百姓味,白雪皑皑的山路,艳丽的红棉袄,金黄的玉米棒子等,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民间的原生态的情怀。就是这种原生态的朴实,让我们更加透彻地领悟到了故事本身的悲欢离合、事态民生。这种富有细节的原生态的“真”胜过一切壮烈宏大的“假”。

(二)暗喻色彩细节

令人惊喜的是,影片看似粗糙随意却蕴含不少暗喻细节。片子开头,在韵味十足的关西小调里,镜头从杂乱拥挤的人群中缓缓推到穿着大红棉袄、包着鲜绿头巾的秋菊,她坚定的眼神就如她的服饰一样纯粹鲜明。此后,在同样的背景音乐下,这身打扮一直陪伴着秋菊的维权之路。秋菊踏上了白雪地上弯曲的小山路的同时,也暗喻了她讨个说法的道路注定是坎坷和艰辛的。在去市公安局告状回来却还是得到维持原判的结果后,秋菊低着头走在昏黄的小山路上,音乐又起,也暗示着秋菊不会轻易服输,还会坚持告下去。如同红辣子般坚强执拗的秋菊,即使面对多次维持原状的判决和村长霸道蛮横,秋菊不顾乡亲们的蔑视,继续坚持,后来就连受害人丈夫庆来都打退堂鼓时,秋菊仍然坚守着“讨个说法”的信念。

四、结 语

原汁原味地讲述中国乡土故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为什么能在欧美完全迥异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欢迎和赞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有些人认为这归功于影片中诉说的那种中国农村独有的纯朴真诚的人情氛围,是真情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还有人认为是张氏影片有的“乡土”劲让西方观众有一种新奇的视觉冲击和文化感受,让他们有了一种“猎奇”的特殊体会;而更多的人的解读是电影代表了中国农村女性的意识觉醒,秋菊的法律意识战胜人情世故象征着法制正在乡村民众心中生根发芽的“良好势头”。而我认为《秋菊打官司》中色彩也是一大亮点,它巧妙地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影片呈现的色彩画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电影的内在寓意。色彩是一种极具美感的神奇艺术,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是把色彩这一要素运用到了极致。分析《秋菊打官司》用色的成功之处,我认为有三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首先导演本身要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生活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清楚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宗旨和内涵。二是对于色彩的精准把控。运用色彩语言渲染氛围并不需要过于繁复和夸张,而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吻合的情景,带领观众从眼睛看上升到从心看。三是巧妙运用色彩暗喻,色彩的象征意义也是一种绝妙的表达电影内涵的形式,特别适合于传达一些不方便直观展现的隐晦含义。

[参考文献]

[1] 周颐.纪实风格影视造型的特点[J].中国有线电视,2008(05).

[2] 罗雪莹.写人·叙事·内涵——《秋菊打官司》访谈录[J].当代电影,1992(06).

[3] 李彦春.张艺谋农村片独特的电影语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4] 安刚强.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作者简介] 徐颖涛(1981— ),女,内蒙古通辽人,文学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文学。

上一篇:《魂断蓝桥》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 下一篇:控烟的结果与不控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