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或空白:也谈《孔乙己》的结尾艺术

时间:2022-02-16 03:52:43

加速或空白:也谈《孔乙己》的结尾艺术

2007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中,崔丽萍老师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文,对《孔乙己》的结尾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作者此处简洁冷峻、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轻松”得让人压抑,也更能激发人们深深的思考。笔者试从这篇小说的叙述速度与故事速度的关系这一角度,也来谈谈自己对《孔乙己》结尾艺术的拙见。

细读整篇小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在全文的叙述速度上,虽然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但在整体上是较为舒缓的。

作者从“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写起,写到了来店里喝酒的人――“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各自喝酒时的不同情形,然后才让故事讲述者――酒店的小伙计――“我”出场,在叙述了“我”在酒店“单调”、“无聊”也颇为曲折的生活之后,才引出了小说主人公――孔乙己。

接下来,小说叙述的速度仍不疾不徐,作者细致地记述孔乙己的外貌、别人对他的奚落、他对别人嘲讽的回应、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形等等。这时,叙述的速度与故事的速度基本一致,因为故事的进展速度是缓慢的。这可以从“孔乙己一到店”、“在这些时候”、“有几回”等几句看得出,“我”这里所讲述的孔乙己的情况,常常是把他好多次来酒店喝酒的情形杂糅在一起,综合起来叙述。更何况,在这叙述的过程中,作者还插入了“听人家背地里谈论”的有关孔乙己的内容。

至于孔乙己问“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虽是在其中的“有一回”他喝酒的时候发生的事,但由于这是他与“我”的一次正面接触,因此作者将他的神情、语言等描述得格外细致,叙述的速度依然缓慢。

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掌柜向一位酒客追问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情形是在“有一天”,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是在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即事情发生的时间格外具体,但由于给“我”的印象深刻,能够描述的细节也极为丰富,作者的叙述速度和先前一样,仍然比较舒缓。

而到了小说的结尾部分,“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故事的速度在陡然加速:从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现在”。从时间上来推算大约可分为:3个月――4个月――3个月半――4个月半――20多年(小说的开头部分插有一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小说末句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2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此时,故事本身的发展速度与叙述的速度显然不一致了。在小说写作中,叙述速度与故事速度“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性。有时故事减速了或者加速了,叙述却可以采取与其相反的速度。”①显然,在这个时候,故事的速度往前飞奔,相对而言,使得本来就较为缓慢的叙述速度显得更为舒缓。

作者此时“采用‘粗暴’的却是必要的直接切割时段的方式,造成跳空,把速度陡然加快。”②然而,由于作者此时外显的叙述速度仍然舒缓,以致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内隐的故事速度的加快。因此,当我们把小说一路读下来,读到小说的结尾处,并没有感受到一种紧迫和急躁,产生的依然却是一种不疾不徐的沉稳之感。

当然,作者此时也可以在结尾处加入“我”对孔乙己命运的各种猜测,或者虚构别人对孔乙己境况的偶然提及,用以填补故事内容的空白,使故事的速度减缓下来,使之与叙述的速度接近一致。但这样做,显然使故事失去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孔乙己》结尾的加速或空白,也很好地印证了前文所叙述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周围人的眼中,他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他甚至像一粒尘埃,可以忽略不计。

细读深思至此,我们才突然明白,正是由于作者有着高超的创作艺术,巧妙地处理了叙述速度与故事速度二者的关系,才使得小说结尾在与前文有着和谐的叙述节奏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内隐的张力。“可是孔乙己终于死了。悲凉而可哀的氛围,是充满了鲁迅的记忆了,以这而驱散寂寞,难道所留下的不仍是寂寞么?”③作为读者的我们,读完结尾,能轻松地合上书本,而不感到一种深深的寂寞么?

注释:

①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62页.

②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59页.

③郜元宝.李书编.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49页.

上一篇:《小山词》的情感世界――痴情 下一篇:《孔雀东南飞》同名热播剧疑问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