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2 07:32:32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

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2篇

那么,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经研究发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开放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理念完全吻合。下面以一节课外实验课为例,探究怎么才能有效地把开放式教学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

案例: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中,在讲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外探究实验:“测量物体加速度”的开放式课外分组实验作业,要求从生活环境中自主选定研究对象、设计实施方案、测量物体加速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探究、实验、求解过程。此活动伴随运动学、动力学的学习延续了近一个月,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的实验原理灵活多样,实验的情景丰富多彩,以下是学生小组的活动过程:

小组1:小组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寻则理由是现在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所需时间是汽车的重要参数,研究汽车启动时加速度有一定的意义。小组共用两种不同的方案来研究:

方案1:测量汽车加速时加速度,可以研究与汽车内相对静止的物体的加速度。小车内用细线悬挂一重物,汽车启动后悬线不再竖直,与竖直方向有一夹角A。如图:(1)、(2)。

车与物体有共同加速度,对物体受力如图(3),由力学知识有F=ma=mgtanθ,则a=gtanθ,只需测量θ即可求得加速度。

方案2:照相机连拍功能:s-s=aT误差,通过相机连拍功能,可获取连续相等时间内的汽车照片,通过照片对比可获得相应的位移,通过公式求得的加速度。

小组2:测量跑步加速度:规定位移s=10m,通过公式s=at,用秒表测量出时间,测量三次,求平均加速度。

小组3:测量水中小球加速度:运用s=at,用秒表测量出物体在水中下落时间,刻度尺测量下落高度,即可算得加速度。

小组4:根据2as=v-v公式,运用数字实验室中光电门测量斜面上滚下的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v、v,刻度尺测量两光电门间距离,算得加速度。

小组5:求电梯升降的加速度……

在整个过程中我只在课上提出要求,具体怎么实施测量加速度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布置,学生正是在这种相对开放的作业中发挥出了潜在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设计实验,同时把课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并解决了实际问题,而学生也有很强的成功感。在成果汇报课上,我让学生间互相评价,“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激发出知识的火花。

以上案例说明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可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一)教育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课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培育创新素质,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我们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进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教师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要给予教师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改变“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硬格局。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使学生在控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三)教育空间的开放

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又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四)思维训练的开放

首先,向“全脑”开放。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学生频繁动笔动脑之时教师要指导他们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如具有不确定性、非惟一结论的问题,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搜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鼓励独创、有广阔发挥空间的问题等。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在“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每天都为有讲课欲望的学生改“教案”指导“教学”,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老师”,他们完全可以在没有我的课堂中按进度教学。即使在课堂中也绝对是学生说的多,我查缺补漏,把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开放式教学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物理 低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说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给学生什么,而是看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可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案导学的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很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学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载、抄袭、拼凑致使学案质量不高,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漩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学案二合一,难以分辨师生的地位。

很到老师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按照学案进行教学,所以不再花费时间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写教案了。于是他们把教案中的内容搬到学案中,对整堂课的各环节改头换面,稍加调整或充实,把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学生怎样学都写在学案中,致使学案越编越厚,最后到底是学案还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片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内容不难看出,实际上老师把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改成了学习的重难点,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展现出来。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其实学生还没有学,读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从学习过程来看,这实际上混淆了师生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任务,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学案”设计成了课堂实录,失去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是课堂生机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全部设计在学案上,完全成了课堂教学实录。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学案片段:

【师】:①若物体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将如何运动?

【生】:在水平方向上将做 。

【师】:②若物体只受重力,没有水平初速度Vo,将如何运动?

【生】:在竖直方向将做 。

【师】: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有何办法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那行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师生讨论】: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竖直方向上可能是 运动,因为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这种把师生活动的细节都展现在学案中,教学过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线”,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排查下来,好像很顺利的进行,但实际上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引导的机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触及不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流水线的进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结果,哪些需要老师讲,哪些需要老师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师的讲解没有了激情,学生学起来也没有了新鲜感,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学案设计成了抄课本,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的老师把学案设计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线运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案片段:曲线运动的条件: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概念明明在书上摆着,偏要让学生照书抄,特别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有这个必要吗?看看学生就知道了,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忙于抄写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让学生看书,把重点或难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让学生照书抄。

四、 学案设计成了练习案,脱离学生实际

有的老师很省事,干脆从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练习,改头换面变成学案。然后以讲解为主,这样选题既缺乏针对性,又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一节课不但以做题来推动教学,而且很多问题超前、超标、超量,甚至超难。学生不会不说,反而把重点弄糊涂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和做法,并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潜在素材,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学生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高质量的学案,进而达到学案导学教学的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 感受成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7期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4篇

一、转变角色,激活课堂

要实现新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首先就要老师转变角色,拆除师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没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课堂上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方法是错误的或理解上的有偏差,也要表扬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采用“扬弃式”的处理,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自由”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才能应运而生。过去我们搞“语言”、“思维”、“行为”上的霸道,批评、指责、抱怨充斥课堂,学生战战兢兢、怕出错挨批、遭训斥、或被嘲笑,以至于金口难开。老师是课堂的“独语者”,学生只剩下听的权利,没有质疑、没有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一节课下来,仅留下稀里糊涂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做不完的习题。我们古板的结果是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收效甚微。有时还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物理学的灵气和美感荡然无存。因此,新课改下,我们要成为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成为对话的启发者;成为课堂信息的重组者;是成为课堂秩序的组织者,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空间。

二、把握课堂、有效引领

课前,我们精心准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但在课堂互动中,不时出现“意料之外”的突发问题,有时“尴尬”,有时“精彩”,有时“若有所思”。这时,我们必须作出决策,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或避而不谈,按部就班、或浅尝则就,点到为止。下面我就这方面的情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逢“精彩”,趁热打铁,激活动力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s 内通过的位移为6 m,第4 s内通过的位移为9m ,据此求该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此问题给出后,大部分同学的解法是方法一

方法一:设物体的初速度为 v0 加速度为a

由位移公式x=v0t+1/2at2得

第1秒内 6m=v0×1s+1/2a(1s)2 ①

第4秒内 9m=(v0+a×3s)×1s+1/2a(1s)2 ②

由①、②两式联立得

v0=5.5m/s a=1m/s2

有同学提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

方法二: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0.5S末的速度V1=6m/s 3.5S末的速度V2=9m/s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 a=(9m/s-6m/s)/3s=1m/s2

由速度公式得V0=V2-a×3.5S

最后,又有同学提出用V-t图求解,课堂气氛高潮迭起。个个都有成就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尊重和赞赏,这种心理一旦获得满足,会极大地激发潜能和创造力。教学过程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发展过程,其间必然具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特别是出现“精彩”的声音时,我们要抓助机会,表扬和鼓励学生。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正确回答当成理所当然,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加以赞赏和肯定,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保持对物理学习的激情。

2.得“先知”,执“果”索“因”,培养科学态度

在“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教学中,原本想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进行探究,结合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寻找落体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并进一步证明,落体运动就是匀加速运动。

师: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树叶,谁先落地?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吗? 生:苹果先落地,是阻力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师: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生:(一言不法,思考中)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加速运动?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师: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生:(一言不法,思考中)

在教学中,我们常精心设局,让学生出错,或训练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但有时学生表现很“聪明”,“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让原本的惊喜和惊讶,雾消云散,此时,我们不能急于“走教案”,要敢于重复,追本溯源,执“果”索“因”。让同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5篇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师在课堂上尤其刚上课时通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物理问题,学生熟悉的物理生活实例或物理故事,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放映相关的物理动画或视频等.但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教学中,以雅典奥运会中刘翔110 m栏夺冠过程为背景,创设情境,同时播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 m栏中的决赛录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问题1:110 m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断刘翔得冠军的?问题2:比赛现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刘翔获得冠军的?问题3:有位同学100 m成绩为12 s,请你判断他和刘翔谁跑的快?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研究的热情.

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一次性塑料杯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杯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让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研究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前,安排了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前,安排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问题的结论.现在的学生依赖思想越来越重.生活上依赖父母,学习上依赖老师的讲解,很多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放下,或者等待课上听老师讲或者去抄袭别人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与我们现在老师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一直以来的保姆式的教学,面面俱到,具体而详细,使学生有了依赖思想.所以常常有不少教师面对那一张张令人无奈的物理试卷时叹息: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次了,例题也讲过了,为什么还做错?教师应该是扮演学生学习引擎的火花塞的角色,点燃学生这台发动机,真正让他们动起来.

四、及时有效的随堂练习和作业训练

练习和作业要做到少而精、有层次、及时反馈.少而精:作业练习要从紧扣重点、加强探究、注重选择、把握难度等方面进行精选.教学中,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强化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举一反三,以一推十.有层次:即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内容和难度的题目,可及时有效地掌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遵循反馈-矫正-再反馈的步骤,教师发现练习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后,应该立即纠正,以取得效益最大化.

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学之后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自我监控,善于反思.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写出了这么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说明反思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自我反思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我在学校的要求下,已经自觉形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把每节课的精彩与不足之处在教案中及时记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手记,作为日后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依据.反思还可以在相互借鉴中进行.如在同一学年组之中,相互听课、评课以及教学研讨活动.把听课与评课过程自觉地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通过比较,就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不断地进行扬弃、集优、存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我校的教案纸、听课笔记上就有“教后记”这一档,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好好记录,其中包括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的地方或是失败的教训,教后记可不拘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教师写教后记重在及时,关键在坚持.在教学中反思,再反思中提高要求.常期坚持积累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对教育教学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6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三一轮复习也是如此,笔者结合“天体运动”的知识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学教案,整个学教案包含知识回顾、例题命制与讲解、相似易错规律总结几个部分.通过学教案的设计旨在比较全面、准确地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有效回顾知识并应用知识,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安排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发展能力.

1知识回顾

回顾知识是一轮复习首先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复习教学中可以粗线条地设置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回顾,确保复习课上能够顺利提取有关知识完成例题的思考与解答.以“天体运动”复习为例,有如下几块需要回顾的知识.

(1)分析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自转的物体的受力特征;近地卫星的半径、加速度和速度的特殊性;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周期、位置的特殊性;极地卫星的轨道、可拍照时间的特性等等.

目的:通过上述几种天体的圆周运动,从受力分析、圆周运动向心力方程的角度,将天体和天体上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轨道、轨道半径、角速度、周期等参量进行了有效复习.

(2)求解地球表面及地球表面附近某一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目的:让学生自主回顾考虑地球自转和不考虑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求解方法,通过复习和计算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天体问题时最常用的黄金替代式: ,同时通过计算发现随着纬度、离地面高度变化时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查资料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的关系,并将规律从地球推广到一般天体.

(3)解释几种特殊的天体问题:天体追赶的问题(如人造卫星和空间站对接、发现未知天体等等);多星问题;黑洞.

目的: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规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处理几种特殊的天体现象和运动模型.

2例题命制与讲解

2.1注重基础,哪怕是冷知识

复习课上例题讲解是少不了的环节,笔者认为知识复习要联系最新的高考动态,各地的高考题命制都是命题专家精心之作,不可偏废,纵观2013年各地对天体问题的考查,考查点都较为基础,正好可以将考题拿来作为例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自主检测概念的掌握情况.例如,开普勒三定律是万有引力的第一节内容.考生往往会忽视基础概念和定律的复习,很多考生甚至冷落了这三个定律的理解和记忆,非常容易出错.2013江苏高考第1题着重考查这个知识点.

例1(2013年江苏)木星和火星绕太阳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得

A.两行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B.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C.两行星的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椭圆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在相等的时间内,两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

目的从行星的实际运动出发,帮助学生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复习规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人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发端,也是“万有引力”这一章节的第一节内容,在以往的复习中,考生容易忽视该节内容的复习,由于对这三个定律复习的缺失,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容易走弯路,从该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在一轮复习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哪怕是高考冷点的理解和记忆.

2.2注重常规题的基本解法

万有引力的常规考题大多涉及到“环绕”和“静放”两个方面方法的应用,基本方法有两个:对于环绕天体,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星球表面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

例2(2013年上海)有小行星绕恒星运动,由于恒星始终均匀地向四周辐射着能量导致其质量缓慢地减小,如果认为小行星在绕恒星运动一周的时间内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则足够长时间后,小行星运动的半径、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目的帮助学生复习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实际应用,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建立方程GMm1r2=ma=mv21r=mrω2,再定量分析,由于恒星的质量减少,所以行星受到其万有引力将减少,会发生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大.由方程求解到各个物理量:a=GM1r2,v=GM1r,ω=GM1r3,M减小、r增大,从表达式上可以看出加速度a、线速度v、角速度ω均将减小.

天体运动充满着神秘色彩,与我们的生活也距离遥远,不过此类问题的解决却有法可循,环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再加上由星球表面物体忽略自转时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到的替代式,就可以解决一系列天体运动参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2.3抓住特殊运动模型

万有引力与航天存在几个重要的模型:近地卫星模型,同步卫星模型,双星模型.课堂一定重视每个模型的特殊的物理含义和解题的技巧的分析和突破.如:近地卫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同步卫星的确定性(如周期一定)等.平时的教学注重典型模型建立,重点突破各个模型的易考点和易错点,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解题效率.2013山东卷第20题考查了双星系统模型.

例3(2013年山东)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两恒星绕其连线上某点做角速度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两星的距离、总质量及运行周期均有可能变化.如果某双星系统中两恒星的运行周期为T,系统演化了一段时间后,两星的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距离变为两星原来距离的n倍,则此时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A.n31k2TB.n31kTC.n21kTD.n1kT

目的通过例题的分析找到双星模型处理的两个突破口:突破口1:同轴转动,周期相同;突破口2:万有引力提供各自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且大小相等.建立向心力方程:

Gm1m21L2=m1r14π21T2(1)

Gm1m21L2=m2r24π21T2(2)

得m1r1=m2r2(3)

加上双星系统的半径关系r1+r2=L(4)

联立(3)、(4)可得r1=m2L1m1+m2(5)

再将(5)式代入(1)式得周期

T=4π2L31G(m1+m2)(6)

如果质量总和变为k倍,距离变为n倍,代入(6)得周期n31kT.

3相似易错规律的总结

高中物理每个章节的概念都有“似是而非”的规律,注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和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概念,提高复习的效果.

“天体运动”的复习时,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人造天体绕中心天体的圆周运动规律和天体表面物体随天体一起自转的运动规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例如,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与赤道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的异同.相同点:共轴转动,运行方向一致,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两者保持相对静止.不同点:轨道半径不同,运用圆周运动规律可以得到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受到力的个数不同,同步卫星只受万有引力作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自转受到万有引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作用,合力提供向心力.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7篇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学习信心不足,有不少学生讨厌学习。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中职教育教材的特征

职业教育要想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本导向,调节课程结构,将教学标准化,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教材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兼顾项目教学和传统教学课程制度;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实用”为度,且强有力地突出实践性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引进角色互换教学法

目前,教学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笔者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曾试过很多教学方法,但对教学效果都不满意。对于这种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是必然的。有关心理学家认为,角色互换属于一种心理挑战,其能让人暂时处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中,且根据这一需求的方式、态度处理事情,进而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熟悉、理解,再通过所得到的感受来有效履行自己的角色。所以,教师将这种角色交换的思想导入到中职教学方法中,将其称之为“角色互换”。此方法是一种优良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训练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交换,来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可以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四、根据具体实例,分析角色互换法的应用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应用角色互换法,效果良好。例如在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章节中,教师提前将难度不大的内容,比如如何测量物体加速度、加速度与力关系等教学任务先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科学分组,每一组学生都要利用相关手段来搜集素材,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找出该章节中的难点、重点,完成一份完整的教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意见。

在课堂进行中,教师可以推荐小组的学生上台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很可能有学生会忽略该章节的重点,此时教师也不能打断学生的试讲,应该以学生的角色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试讲的学生抓住本章节的学习重难点。而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仔细听讲,积极对学生所扮演的教师进行提问,对学生在试讲中漏掉的知识进行补充。试讲结束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备课、教学过程及时给予总结,强调该章节的重点、难点,尽量对学生所表现的一些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更自信地学习。

五、角色互换教学法的作用

第一,实行角色互换法,可以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能够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二,在应用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时,因学生知道需要上讲台传授知识,会努力去研究教材,阅读相关资料,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角色互换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编写教案的进程中,会善于利用多种教法及学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第四,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学生睡觉、玩游戏、看小说等现象,而通过角色互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学生会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进而为上台授课做充分的准备。此举不仅可以让学生过得很充实,也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不容易,更尊重教师。

总而言之,角色互换法可以让中职学生在学习较枯燥的物理学科时,认真揣摩教材,选取适宜的学习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让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v-t图象、困惑、策略、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新人教版教材中v-t图象的教学呈现

在这个学期我任教了高一物理,采用了新人教版的教材。经过一个多月的新教材教学,我结合教学大纲完成了对“v-t图象”等内容的教学。发现新教材对“v-t图象”内容的安排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旧教材是学习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后用一节课专门介绍v-t图象;而新教材分章分节由实验慢慢过渡引入,循序渐进,安排得很有特色。下面是我从现行的《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中的新人教版中涉及v-t图象的位置与教学内容做一次归纳性的呈现,列表如下:速度时间图象课程编排51.4《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某同学手拉纸带运动;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描点作v-t图象1.5《加速度》从v-t图象看加速度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判断小车运动性质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由v-t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大小等于v-t直线下面的面积二、v-t图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实践

从教材编排中感觉v-t图象已成为新教材中一种重要的元素,其出现的频率与广度明显较老教材多。且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与体会:

首先我在第一章书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侧速度》教学中首次提到用图像表示速度,介绍了什么叫v-t图象(实验前教会学生如何建立v-t直角坐标然后描点连线得出v-t图象)。之后,让学生知道由v-t图象看出某时刻的速度和速度是如何改变,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地认识v-t图象了。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v-t图象,所以,我认为此段教学不能拓展。

第二,在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中又出现v-t图象,学生有了之前v-t图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v-t图象,能从v-t图象看出加速度,学会了用斜率表示加速度。我认为此时可以练一些求解加速度的习题,如课后的练习题.

第三,我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作v-t图象找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求加速度。我用电脑wps验证了学生作的v-t图象是直线(如下图甲),这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能使学生体会到用图像的方法能发现运动规律,为后面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打下了基础。还有,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并拓展(如下图乙),例如要求学生能从v-t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v-t图象;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获取信息。

最后,我在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由v-t图象求位移,要求学生能够由v-t图象导出位移公式。这使学生体会到v-t图象的功能。至此,教材基本上完成了对v-t图象的教学编排。我认为最后的这些总结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v-t图象:一方面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任何时刻的速度大小;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速度变化的情况,即加速度;同时,它还包含了图线与时间坐标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的大小。

三、存在的困惑及对策

尽管新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探究式教学,但v-t图象知识点教学零散,分布到各章节中,很难把握教学重难点。我发现,不同老师上法完全不同,比如就有老师直到第二章才开始讲v-t图象,完全用旧教材的上法。经过课堂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遇到如下的一些困惑。

我们知道新教材v-t图象的教学编排是循序渐进的,直到第二章才学习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教材还未要求拓宽和加深的,但教辅资料就提前出现不少练习题,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把握重难点,也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新教材的编写思想是: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做教师的好帮手,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用课标驾驭教学。我的设想是:加强课标研读,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处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同时,要坚决地将那些课标未作要求而教材却有呈现的知识技能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删去。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

四、v-t图象教学的案例

新课改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所以在v-t图象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主要策略:

1.引导学生数理结合,加强作图方法指导

教学中发现有两个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当直线穿过时间轴做反向匀加速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成速度在减小,要注意“+”、“-”号只表示方向。另外,此时,加速度方向不变,但速度方向已经改变。

例1: 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 =2 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在t = 2 s前物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 = 2 s

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D.在t = 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2)当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时,学生很任意理解成速度在减小,在这里理解时引用博文里面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水龙头给水槽加水,槽子里的水量代表速度,水龙头里流出的水代表加速度,首先将水龙头开到最大然后逐渐关小,说明加速度在减小,但最终的结果是水槽中的水量依然增加。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或者采用v-t图象结合数学举例子法,例如:如某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1s末速度为4m/s,2s末速度为7 m/s,3s末速度9 m/s,则第二秒内和第三秒内的加速度分别求得a1=3 m/s2,a2=2 m/s2。这就是加速度减少的加速直线运动。

v-t图象学习的难点是如何通过物理图象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学生轻易地把图线理解为物体的运动轨迹。所以,应结合数学直角坐标采用对比方法讲解,使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轴、距、斜率、面、点、线”等量的物理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使其充分体验速度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景。所以在图象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识图,也要让学生学会画图。

尽管在新教材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课堂时间难控制、备课难、实验设备落后跟不上等等,这难免一路困惑,一路艰辛,但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对待,一切都会逐步完善起来的。作为一线教师和新课改的实施者,我尽量每节课都写些教学反思,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提高,为我们广西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2]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物理必修①.南方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9篇

在物理复习课中,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理所应当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电》的课程设计上,我精选了如下例题:

例题1:如图甲所示,两根足够长的直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值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导轨和金属杆的电阻可忽略,让ab杆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不计它们之间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在此图中画出ab杆下滑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示意图;

(2)在加速下滑过程中,当ab杆的速度大小为v时,求此时ab杆中的电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过程中,ab杆可以达到的速度最大值.

题中的三个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从(1)问中直接将对空间例题图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图进行受力分析,(2)问中直接将学生引导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加速度及电流问题上,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例题2:MN为中间接有电阻R=5Ω的U型足够长金属框架,框架宽度d=0.2m,竖直放置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5T,电阻为r=1Ω的导体棒AB可沿MN无摩擦滑动且接触良好。现无初速释放导体棒AB,发现AB下滑h=6m时恰达稳定下滑状态。已知导体棒AB的质量m=0.1kg,其它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稳定下滑的速度;(2)此过程中电阻R上消耗的电能;

第一个问题是“例题”1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使问题具有针对性,也可以使复习内容由动力学问题自然过渡到能量问题。解决一问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过渡:“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是凭空产生的吗?”“电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又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转化的?”进而带领学生开始对能量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节复习课优点之一在于所选题目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基础性:复习题的选择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复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或一部分知识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充数”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要适中,太容易则不易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课后还要有选择性地布置作业加以巩固,当然,练习题也要精典;而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高三的复习题,针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笔者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这两道题,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让学生先做了“例题”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通过对题目的先行练习,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反思之三: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反思使人进步,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有效性,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加速度教案范文第10篇

好的物理课堂板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教路”和“学路”的高度概括,是教师的微型教案。严格地讲,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件艺术精品。教师要善于设计和推敲板书。笔者从物理课堂板书的基本类型和要求出发,力争使设计和推敲的板书达到三美:内容美、形式美、书写美。

一、提纲式板书的撰写

提纲式板书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统揽全章、全节,显示教材结构层次的板书形式。这样的板书理清了一节书或一章书的脉络,把握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内容。

如《牛顿第二定律》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加速度和力存在什么关系呢?

2.物体受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呢?

(二)巧设实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略)。

(三)科学结论

1.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a∝F。

2.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F。

(四)导出公式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a∝,或者F∝ma,写成等式F=kma,k是比例常数。当F、m、a均取国际制单位时,则k=1,得到F=ma。

(五)得到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六)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二、摘要式板书的撰写

摘要式板书以摘要一节或一章教材的重要概念、重要定律或重要内容为主,构成全节或全章教材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全节或全章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总体的了解,便于学生掌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复习课的板书即采用了这种形式。

(一)知识结构

1.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及其量度(质量);(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F=ma):(1)分量表达式:F=ma;F=mab;(2)定律的“四性”:同体性、瞬时性、矢量性(F、a同向)、独立性(F、F…a、a…)。

3.牛顿第三定律:(1)定律的“四性”:异体性、同时性、成对性、同类性(性质相同);(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比较。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指导

1.解题类型:(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解题思路:(1)选择对象;(2)受力分析;(3)确定运动;(4)建立坐标;(5)列出方程;(6)验证结果。

3.解题方法:(1)等效法;(2)整体法;(3)隔离法等。

4.例题分析(略)。

三、线索式板书的撰写

线索式板书以突出教学内容线索为目的,把知识的产生、实验的验证、过程的推导、知识的运用巧妙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板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能十分清晰地显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提出假设

复习引入新课,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这个推理提出假设:磁场力可能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

(二)验证假设

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假设正确

实验验证了假设是正确的,磁场对运动电荷确实有洛仑兹力。作用在电流上的安培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四)洛仑兹力的大小

在图2的物理情境中F=BILSin①I=nqvs②n为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q为每个自由电荷的带电量,v为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由①和②得:F=(nLs)qvBSin,每个自由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f=F/nLs,f=qvBSin,是V与B的夹角。讨论:当=90时,即V垂直B,洛仑兹力有最大值f=qvB;当=0时,即V平行B,洛仑兹力有最小值,f=0。

(五)洛仑兹力的方向

洛仑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只不过需强调的是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与负电荷运动的方向相反。

(六)例题评析

(略)

四、表格式板书的撰写

表格式板书是先把教学内容分门别类,然后将内容统一纳入表格中,用表格的纵横交叉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优点是分类清楚,井然有序,形成强烈对比,可以使学生从表格的统计、比较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如《放射性元素》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简】

天然放射现象:

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必须因教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优秀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效果不仅与板书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因素有关。在板书上要真正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的确也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2]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04).

上一篇:邓稼先教案范文 下一篇:观沧海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