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为互联网公司贴上互联网标签?

时间:2022-02-16 06:34:28

谁会为互联网公司贴上互联网标签?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有一种说法认为互联网是“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当然现在看来它既陈旧又没有那么准确,互联网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一年以来,多家创业公司的营销策略起码从目的上证实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你很难想象餐饮公司会和互联网深度扯上关系,不过黄太吉煎饼和雕爷牛腩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自称使用了互联网思维来做生意。黄太吉的做法是使用了微博、微信、陌陌、大众点评等互联网工具和网站进行宣传和推广;雕爷牛腩做得就更出位了,包括餐厅的菜品像网络游戏一样举行“封测”、只有12个菜品追求极致体验、邀请苍井空在内的微博大V吃饭并感想、创始人“雕爷”发长微博贬损大部分人的吃饭品味引起争议等等。

然后,它们都宣称使用了互联网思维。

所谓互联网思维,真是一个语焉不详的词语,我比较赞同一位天使投资人的说法,就是免费、快速迭代、追求大用户量和通过增值服务收费。他举出的例子是1990年代做软件和现在做软件的区别,比如浏览器在1990年代都需要单独购买,但是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软件都是免费。另外一个让我信服的理由是,他认为这种思路也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领域,毕竟只有在比特的世界里才能够零成本复制和真正的免费。

所以问题可能不是黄太吉和雕爷牛腩提供了一组多值得复制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案例,而是它们做的一切,本身就是传统服务行业已经积累下的游戏规则—任何想要做好生意的餐厅,都会付出成本改进产品、服务和环境去迎合并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是在北京的你会爱绿茶餐厅、在上海的你会喜欢各种路边精致蛋糕房,以及全国人民都爱海底捞服务的根本原因—这些公司都在对产品口味本地化、性价比方案、服务策略不断调整和改进。

另外,一部分互联网产品之所以要封测,也是为了像传统行业一样改进产品,是个思考如何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过程。黄太吉们的不同,只是借用了互联网渠道作为营销方式,然后更加卖力地告诉潜在客户自己在干什么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营销方式之所以能够爆发,和我们的关注重心也有关。在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微博、微信等工具使用门槛不算高,能宣称使用互联网思维,是因为同行都没有这么做,它抓住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所以也更容易打动投资人、媒体和一些消费者。

回过头来数,不仅仅是互联网思维,云计算、大数据、O2O也是在创业领域中被频频使用但逐渐偏离核心、有用坏倾向的几个词。理由不难理解—因为它作为概念,足够省力、好用,套用投资界爱用的一个词,就是没有足够宽的护城河。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会是个危险的信号,偏离自己核心价值的包装,很可能让未来的生意陷入难以挽回的营销灾难。

无论是亚马逊、微软还是Google,它们谈云计算的时候,不是执着于一个概念,而是更多地去解释业务线和产品。但中国的一些创业公司更多是在为自己贴一个标签,做网盘、下载工具、浏览器、论坛工具、软件等等,都宣称是云计算。几乎所有面向大量消费者的App、服务都会产生一定的用户数据,所以无论之前有没有对这些数据产生过兴趣,甚至不会去收集存储这些数据的公司都宣称自己有了“大数据”。即使这样,这些公司有了数据,它会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吗?

O2O更是一个中国化的、不够清晰的互联网概念。它通常被解释为从线上到线下,所以我们看到了并无新意的O2O包装:比如给家政公司做个网站、开个微博或者微信,甚至为实体店开个淘宝店。但是,使用这类占用创业者时间和精力的营销最终会变得没有价值,它们对投资人、消费者的说服力也会日益消退。

这个问题最终也会回到一个简单的逻辑: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会在需要占用资金预算的营销方式上宣称自己用了互联网思维吗?不会,因为,那实在是太日常了。你可以通过营销让核心价值放大,但不意味着营销会自动变成核心价值。

上一篇:民国思潮:中国思想史的又一个高峰 下一篇:有了主义,再不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