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时间:2022-02-16 04:22:57

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2

摘 要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的源动力,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渗透到其余的生产要素中,使得这些要素的生产率大幅度增加。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之前的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和人力资本变量内生化的思想,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的假设下,修正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与现实相符的经济均衡增长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资本有机构成

一、引言

作为很多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鼻祖,马克思认为经济增长的阶段不存在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本要素的变动。然而,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该假定在现实经济中难以成立,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技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不得忽视。

国内最早把马克思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化的是石景云(1988),他指出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和利润率,是两者的乘积,但他把两部门简化为一个总部门,没有指出在均衡增长路径上两大部类的保持比例问题,他同时把马克思增长模型和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了比较;张忠任(1995)推导了马克思增长理论的详细模型;李广平(2003)对资本有机构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张忠任(2006)根据马克思经济增长的基本公式,又详细推导出了两大部类各自的增长都源于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也论证了在经济初级阶段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的命题。

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作为内生变量影响着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好可以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予以解释。为了增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在现实中的解释力,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假定必须被打破。因此,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前面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和人力资本变量内生化的思想,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的假设下,修正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与现实相符的经济均衡增长路径。

二、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

(一)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从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开始,然后扩展到扩大再生产,相当于从宏观经济的零增长开始,继而扩展到宏观经济的正增长。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包含两大基本原理,依次如下:

①实物构成原理。这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即从实物形式考察,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两个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②价值构成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前提,即从价值形式考察,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因此,马克思认为,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关系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ⅠV+ⅠM=ⅡC 。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前提是:ⅠV+ⅠM>ⅡC; 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其中M/X是资本家自己消费的消费资料)。

(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

①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即规模报酬率不变,且不存在技术进步;

②劳动力无限供给,始终有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③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都不相互投资,即不跨部门投资,各生产部类按比 例发展;

④马克思将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概念合一,从而投资、储蓄和消费的决策也是合一的;

⑤一国经济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没有对外贸易,也没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而且市场总是供需平衡的。

(三)马克思经济增长率的确定

基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结合之前该方面学者的研究,以下进行经济增长率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

设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价值量公式在两大部类分别为:

e表示两大部类加权的剩余价值率, a表示表示两大部类加权的储蓄率(积累率或投资率), k表示两大部类加权的资本有机构成,因为这三个参数一定可以表示成两大部类加权的平均,权重为各自部类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5)所表示的核心增长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a及剩余价值率e成正比,与资本有机构成k成反比。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两大核心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卢卡斯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概括地说来,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①科学与技术进步是需要国家和企业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并须经相当时日的努力才能获得,它们是有所有权的,不是不需花钱就能随手可得的公共产品。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要使自己富有竞争力和持续的增长。就需把其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上,以便使自己能够取得创新的技术,在市场上能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内生的技术进步,或技术进步的内生性;

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就需要提供他们的平均的教育水平和平均的技能水平。为此,国家要增加在教育上的支出,企业要进行专业培训上的支出。这些支出的增加,他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些方面开支的增加,从一个国家来说,或从一家企业来说,都可以称为是内生的;

③在科学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下,劳动者每一劳动小时的产出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换言之,在科学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下,劳动者的生产率,或者说,总计的生产要素生产率,是不断增高的。这就是说,投资报酬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

四、 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技术与人力资本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内生影响力,纵向对比上述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应的假设以及结论,大致可以看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假定下,马克思认为长期看来,经济是不存在持续增长的。而当将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中,即资本的有机构成存在变化的可能性,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可以通过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来保证。因此接下来,本文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可取之处,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进行适当的扩展。

(一)对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的扩展

马克思对于资本有机构的解释是:首先是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即从价值方面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的比率决定的;其次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即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看,每一个资本都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它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这两种资本构成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假设在技术构成没有发生变化而价值构成变化时,按马克思的上述定义应算作有机构成没有变化,但我们在计算时必须要算作有机构成发生变化的,一则是C和V不是一个量纲,不折算成价值就无法比较;二则是资本C是由一系列的生产原料和劳动资料构成的,而劳动V也是由一系列消费资料构成的,虽然单位活劳动推动的资本实物没有变化,但单位资本资料或消费资料价值变化了,价值变化背后是其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其实就是社会平均技术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此情况下仍然要算作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变化的。

同时,当技术进步,或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抑或二者同时发生,此时企业生产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会相应增长,等同于产值的增长。而从全社会生产的角度看,由于厂商的利益属性,由于技术进步或人力资本投入而带来的成本上升,并不会影响其最终利润的增加,即由于需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利益驱动,剩余价值率会因为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影响而增加。

综合上述分析,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进行扩展:

①现实经济中存在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应该予以肯定;

②只要资本价值构成变化资,本有机构成就会变化,因为价值构成变化代表技术构成一定发生了变化。

③当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假定剩余价值率会增加。

(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的均衡增长路径

根据上述延伸的假设条件,同时结合马克思原先关于经济增长的假设,再次回到马克思对于社会生产的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

其中剩余价值率e=M/V,资本有机构成k=C/V。

下面首先对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进行概念性延伸:

C′=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此处的人力资本是一种多年投资所沉积成的人力资本存量;V′不仅包括狭义的工资率,还包括为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力资本所做的投资,就是说为达到一定水准的人力资本所必须花费在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上的投资。这样,延伸后的资本有机构成为:

K′=C′/V′。

同时,当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内涵扩展后,根据上述假定,剩余价值率e也相应增加了;M仍表示剩余价值,只不过随着技术进步,M增加的幅度肯定大于V增加的幅度。因此扩展后的剩余价值率为:

e′=M/V′

按照上述过程,延伸后的马克思增长公式变为:

G′= e′a/(1+K′)

因此,当技术进步的出现,或人力资本的积累,或者二者同时作用,都会带来整个社会生产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只要存在技术的不断革新,技术同时也渗透到各个生产要素中影响它们的生产率,人力资本也不断进行积累,经济增长在这样的作用下便可持续高效下去,即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G′= e′a/(1+K′)是延伸后的马克思均衡增长路径。

五、结论

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前面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和人力资本变量内生化的思想,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新的假设下,修正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与现实相符的经济均衡增长路径。体现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包容性与持久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又一次证明了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等长期因素在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中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是技术进步,其对于一国的经济长足稳定的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的外溢效应决定了我国在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上,将能享受到较高的资本边际产出,在较长时间内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总之,由于中国人均资本水平仍然很低,还没有实现工业化,人均收入处于中下等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资本的有机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有良好的金融体制保证巨大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也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水平不能太低,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有助于提高人均资本水平,但是要注意提高投资的效率,即在技术投入的同时并重人力资本投入,只有较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也才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国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杨继国.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南开经济研究. 2001(4).

[3]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辨析.学术月刊.2003(2).

[4]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7(9).

[5]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当代经济研究.2000(8).

[6]石景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经济评论.2001(3).

[7]石景云.经济增长与波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李广平.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3(6).

[9]张忠仁.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自控特性及其启示.1995(4).

上一篇:奢侈化营销奢侈了什么? 下一篇:影响我国居民住房消费选择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