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轻负增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

时间:2022-02-15 01:25:22

打造“轻负增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

牛秋菊,大学本科,天津市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小学高级职称。现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市教研中心组成员、市教育学会会员、和平区品德与生活学科兼职教研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研组组长。自参加工作至今,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34篇,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3篇,获市级奖15篇、区级奖16篇,发表文章 7篇。获得第五届“双优课”评比品德与生活学科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做市级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案例交流1次、区级教材分析11次、区级公开课5节。天津市“十一五”两个重点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已结题。天津市“十二五”两个课题主要研究成员,独立完成课题“运用信息手段解决‘品生’‘品社’学科教学中问题的研究”中期报告及研究报告。获得天津市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和平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德育教师、 “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打造“轻负增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就要在有效的40分钟之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节约成本,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

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减负增效” 的必然选择。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综合性的课程,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这些广泛的教学素材,教师必须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之一就是学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累积和认知误区及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以此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继而根据学习起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可以使教师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活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的。

【个案1】

教学《我们遵守规则》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师运用游戏感悟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一种体验,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基本结构为:参与游戏团队合作经验分享获得感悟。这一课的基本流程始于教师和学生玩游戏“石头剪子布”,教师每次出手总比学生慢一些,学生自然输得较多,最后游戏进行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撅起的小嘴,教师问:“ 为什么不再玩了?”学生迟疑了一下,说道:“老师耍赖。”游戏中,学生感悟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增强了规则意识,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这一教学环节占用课时4分钟,却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获得一种体验,明白了规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在目标的引领下,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教师要尽量选择经济实用的游戏,既能实现目标,又能减轻教师负担,同时让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有现场感的课堂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无法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学生的体验学习进行自主建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现场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体验学习既是教师教的起点,也是学生学的起点。

我们于学生真实生活中,精选出具有课程意义的场景在课堂上展开,让儿童不是静听、静观、静思,而是在具有现场感的活动亲历中体验,逐渐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案2】

还是《我们遵守规则》的教学。上课伊始,我运用“游戏感悟法”引导学生了解到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接着,我运用“追问生成法”再次因势利导地问学生:除了游戏需要规则,我们做哪些事情同样也需要规则呢?我组织学生交流:你心中有规则吗?哪些规则是你时时刻刻要遵守的?

以这些问题抛砖引玉,层层递进,为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搭建了有利阶梯。学生从游戏规则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学校有“小学生守则”,交通有规则,国家有法律法规,等等。最后,他们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处处蕴含规则,规则在我们身边,法律也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无痕教育中悄悄实现了。

【个案3】

执教《太阳光的利用》(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中的第三个主题。在上课前一周,教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课前小实验――种豆豆:用两个相同的纸杯,在杯底铺一些打湿了的棉花和纸巾,再放入一些绿豆。一杯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一杯放在室内阴暗不见光的角落。要求学生每天加一点水,观察一周,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实验兴趣,积极性很高。

我们通过各种“近一点儿”“小一点儿”“实一点儿”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实现多元体验,进而更好地促进品德素养的发展。

三、用活现代媒体技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课程性质决定本学科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用多种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就成为品德学科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品德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创造自由,超越物理时空的虚拟世界,拓展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时空,生动活泼的媒体形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情景,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个案4】

执教《地球真美丽》(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下册),若仅使用教科书中所编排的这几幅图和简单的几句文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的生活进行了有效整合。课上设计了“游览”地球美丽风光的环节。随着优美音乐的响起,蔚蓝的大海、洁白的冰雪世界等画面呈现在大屏幕上。鲜明的色彩,动感的画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动情的话语,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有的说:“地球真美丽。”有的说:“很喜欢大海。”有的说:“很喜欢冰川,想亲手摸一摸……”通过“旅游”情境创设,借助媒体,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感染了学生。他们不仅被地球的美丽震撼,还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和祝福。

总之,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没有终止的页码,学生在已有生活的基础上成长,在成长中续写生活。

上一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浸润式”阅读教学模式开创高效轻负的学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