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2-15 04:21:33

浅议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273-02

摘 要 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样,但对其进行精确的统计又直接关系到正确农业政策的制定及国民经济的安全。全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进行较为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提高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关键词 农业统计 问题 策略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非常注重三农工作,政府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时,越来越多地依赖农业统计的基础数据,而且我国加入WTO后很多农业数据也需要在国际间进行对比和分析。因此做好农业统计工作,对于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三农”进行正确、及时的调查、统计、分析,是农业政策指定的基础。我国现行的农业统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统计指标设置上没有反映现代农业前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方面的指标。传统上的农业统计只统计播种面积、农业收成、畜牧业存栏头数、劳动力等计划经济制度保留的生产指标。但随着农村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上的统计指标无法反应农业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性,如对农业经营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绿色生态农业未进行统计,以及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他们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情况也未获得统计。另外传统上的统计也没有关注到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化等反映现代农业新趋势的指标。

2.基础数据统计制度机械,方法落后。首先,调查统计方法单一。由于农业统计面广、区域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工业统计那样面面俱到,因此现行的农业统计多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但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巨大,传统的抽样调查、全面调查不足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用的少,导致基础数据统计不科学。其次,农产品多,种植区域广,而且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较大,这导致标准多、品种多、变化快,因此套用传统上的指标解释很难做到统一统计标准。不同调查人员、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理解不一样,调查、分析方法不一样,导致数据差异较大。再次,将农产品进行价值化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为例》,其中有多项涉及到农业价值化问题,如“农村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间消耗及增加值”“农村市场与物价”“产品进出口”“农产品成本与收益”“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等。在价值核定时,各个地区简单、机械的用全省的农产品价格替代各地市或各县区的农产品价格,这就不能真实的反应各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因为农产品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不同地域间鲜活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

3.农业统计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我国统计人员呈“倒三角”型的,越是基层,专业从事调查的人员越少。据估计进行农业统计的人员80%为政府部门的兼职人员。于此同时,县级及以上有正式的统计机构,他们不从事最基础的调查工作,只能对下面报上来的数据进行核实、加工,甚至编造报表。同时,基层调查人员对现代化的统计工具运用不多,这对数据的精确性、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当前农业统计方法的建议

(一)进行较为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

面积调查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方法,而且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数据的可靠性已被证明,是一种成熟的方法。但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田面积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农村城镇化导致大量农田被占据,农民进城导致农村优质良田被荒芜。尽管我国一直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且粮食产量也处于较为稳定状态,但是农村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进行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旦耕地面积调查完成,那么各地区的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可以基本确定,因为耕地面积具有相对确定性,通过抽样调查统计,或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特别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这样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传统的难以分品种的,或不需要统计的品种的播种面积数得到确定。同时传统的以村为起点,逐级层层汇总上报的播种面积统计调查方法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二)建立健全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涉及面广,统计指标多,复杂。对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立健全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1)精简统计指标,把统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上来。现行的农业统计指标,强调对农林牧副渔有关的数据统计,数据量大,加重了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有些统计指标对于基层农业分析的意义并不大,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完全可以弃用。又如农村组织和从业人员情况、耕地面积情况等可以隔年或更多进行调查统计等。对此,国家统计局要建立农业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各省、市、县区则围绕核心指标体系,建立各自的地方农业产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特色农业专项统计指标体系、现代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等。因为我够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农林牧副渔情况相差较大,统计指标本身具有多样化,通过建立各地区的特色指标体系,既反映农村基本情况和生产成果,又反映农业再生产条件过程和农村经济效益以及反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针对及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化、新农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进行重点调查和统计。(2)采用简捷、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或利用现有经常性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资料等多种统计方法。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面广、分散、农户家庭经营,但同时又在想农业专业化合作方向靠近,针对这种变化较快的趋势,应大力开展抽样调查,以便及时取得准确的农业统计数据。同时,针对农业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取重点调查,分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高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我国的农业统计工作队伍呈倒三角性,即越是基层专职统计人员越少,信息化能力越低。但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最基层,因此以信息化手段为契机,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统计素质至关重要。农村的网络已经在逐步推广和应用阶段,而农村事业的发展需要统计人员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工具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领导决策服务,因此需要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首先,数据的采集、分析、上传由专人负责,而且该人应获得县级及以上机构颁发的证书。对此要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计划,培养一些即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的人员从事网络统计工作或兼职。其次,加强对数据统计的监督和管理。实践表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掺杂很多“水分”,要杜绝水分的存在就必须从基层做起,对此就要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管理。因此,提高农民本身的统计素质,让农民来监督统计数据应非常有效。我国的农业统计以组为单位,相对来说每个家庭的农业数据比较透明,以组为方式进行数据公开,任何人可以据此通过网络查询最终上报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是否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朱苓.加强农业统计改革促进新时期农业发展.中国信息报.2008.8.29.

[2]周萍.浅谈网络在基层农业统计应用及问题对策.传承.2009(12).

上一篇:当前经济条件下基础交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压力源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