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蓟马的为害与防治

时间:2022-02-15 03:15:42

蓟马种类很多,在温室蔬菜上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有瓜蓟马、西花蓟马等,能钻入最小的花中及茎和树皮上的小缝中,取食植物汁导致植株枯萎,还传播多种病毒病,对农作物具极大的危害性。主要为害作物有黄瓜、茄子、冬瓜、苦瓜、西瓜、甜瓜、豆类等,造成减产和降低品质。蓟马体形小,隐蔽性大,肉眼很难观察到,生产上常常被忽视。

1.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 体长一般为0.5~2毫米,少数种类体长可达7毫米。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以褐色、黑色或黄色为主,头略呈后口式、锉吸式口器,上颚口针多不对称,有的若虫红色。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触角6~9节,线状,略带连珠状,一些节上有感觉器。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脉纹最多有2条纵脉。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爪退化。雌性腹部末端圆锥形,腹面有锯齿状产卵器,卵较小,有的产在植物组织中,产卵处叶表面略为凸起。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的新梢、新叶、嫩芽、嫩茎、花和幼果等组织表皮的汁液,使叶片上出现长条状黄白斑,叶片干枯。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嫩果实(如茄子、黄瓜、西瓜等)被害后会硬化,表皮细胞破裂,逐渐失水干缩,疤痕随果实膨大而扩展,呈现不同形状的木栓化银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痕,严重时造成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

2.发生规律 蓟马发生多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以成虫在杂草上或在地下、土缝下的枯枝落叶及附近大棚过冬。成虫产卵于寄主组织内,每只雌虫产卵30~70粒。卵期4~9天,若虫期3~11天,蛹期3~12天,成虫寿命6~25天。在抚顺市5月下旬开始取食,6~7月发生高峰期。以成虫和1~2龄若虫取食为害,老熟的2龄若虫自动掉落在地面上,从裂缝钻入土里化蛹和羽化。成虫具迁飞性,喜食嫩绿部分,迁飞多发生在上午或傍晚。在多雨季节或空气湿度大的季节,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3.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根据蓟马繁殖快、易成灾的特点,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采用营养土育苗,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轮作换茬,残茬要集中烧毁,掀掉棚膜、地膜,利用其生物学特征灌水浸泡一段时间,能减少若虫到成虫的羽化程度。清除残株病叶能减少虫源,选合适时间栽植可避开几码危害期,勤浇水可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另外,勤除草可减轻为害。蓟马若虫有落土化蛹习性,铺设地膜可减少蛹的数量。

利用天敌:蜘蛛、花蝽、姬蝽和草蛉等都可有效地防治蓟马,可适当引进这些天敌来防治蓟马的为害。

利用黏虫板:利用蓟马的趋蓝色光的习性,在棚里设置蓝色黏板诱杀成虫。每亩挂21块板,板与板之间距离3.9米×8米,以板下端距畦面1米处朝南方向挂板诱杀效果最好。

化学防治:为了更有效的控制蓟马,在其为害初期,还应该适当用药剂进行防治。蓟马易产生抗药性,一种药连用两遍就会产生抗性。特别是内吸性药物如吡虫啉、啶虫咪、唏啶虫胺等。为了减少它的抗性,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要交替使用或复配使用。施药的时间最好在早上或傍晚,要避免高温时施药,以防对作物产生药害。在喷雾防治时,应全面细致,地上地下同时进行,地上部分喷药重点部位是花器、叶被、嫩叶和幼芽等,地下部分可结合浇水冲施杀蓟马的农药以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每5~7天喷1次药,连续喷3~4次,可有效地防治虫害的发生。可用的化学药剂有: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35%吡虫啉悬浮液1000倍液+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少量红糖,或3%啶虫脒乳油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少量红糖。每亩还可用2.2%的阿维·吡虫啉乳油60~80毫升,对水60~75公斤喷雾。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是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及环境友好型杀虫剂,具有较长的渗透能力,持效期长。在蓟马若虫盛发期,可用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

上一篇:粮油高产创建 辽宁各地成效显著 下一篇:测土滴灌结合 增产效果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