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2-14 07:51:07

铜梁县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发展内外部约束条件的新变化,我国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为此,一些学者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概念,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角度,探索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应该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对重庆铜梁县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实现铜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14-02

一、铜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开放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我县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6376万元,高于南川和潼南地区,低于合川和永川,但其增长速度高于合川、永川等周边地区;2011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8%,远高于合川的25.8%、永川的30%、以及璧山的34.9%;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居渝西地区第一位。

(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融入“半小时”主城

在距离主城的区位上,我县较合川、永川、潼南等渝西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理优势,合川距离主城57公里,永川距离主城58公里,潼南距离主城60公里,而铜梁距离主城仅有41公里,受主城辐射带动力强,易于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

(三)教育优势明显,已形成了品牌效益

据统计,铜梁县整体生活环境选项中,分别有25.9%和42.9%的问卷选项为非常好和好,均值达到了83.48。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分别有9.5% 和66.7% 的问卷选项为非常强和强,均值达到了83.1。

(四)龙文化特色鲜明,享誉中外

我县是文化部授予的龙灯艺术之乡。铜梁龙曾两度进京,代表重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和建国50周年的国庆盛典;铜梁龙也曾远赴法国,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2006年,铜梁龙灯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铜梁龙舞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系列文艺表演。

(五)重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具吸引力

据统计,93.4%的选项为非常重视和重视的,其中非常重视为60.4%,其均值达到了90.38的水平,为所有调查项目得分最高项,这与招商引资工作在县委县府中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75%的公众认为我县的招商引资政策较有吸引力和非常有吸引力,表现在52.3%的公众和企业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都对县外资金较有吸引力,同时也有16.2%认为土地优惠政策非常有吸引力,8.1%认为税收优惠政策非常有吸引力。可见土地优惠政策的吸引力整体上高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二、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思路需进一步明确

由于地处内陆,长期远离国际市场,各个方面的开放意识不强,封闭的“峡谷意识”、“山地文化”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调查显示,83.5%的问卷选项认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是铜梁县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26.4%的问卷认为工作思路、重点、步骤不明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工作纪律和执行力度方面得分亦偏低。

(二)市场要素不够完善,商务环境缺乏竞争力

据统计,47.6%的企业认为市场机会较少,均值在70分以下;60%的企业认为运输成本高甚至非常高;我县基础设施调查均值也在70分以下;产业配套和融资难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瓶颈之一。其中,70%的企业认为产业配套不好,75%的企业认为铜梁县不易融资,均值低至60分以下。

(三)劳动力素质较低,外向型人才匮乏

在专业人才中,懂管理、懂律法、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能用外语工作的高端涉外人才奇缺,制约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技术管理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80%的企业认为劳动力素质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外向型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堪忧,对外贸易刚起步

锶盐产业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市场萎缩,产业衰退;轻纺鞋业等产业,生产成本增高,加之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同时,走出去战略还未起步,对外贸易仍是我县的“短腿”。

(五)以“龙”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乏力,带动性不强

铜梁龙还没有形成龙文化产业优势。目前,龙文化产业产值低下,只养活了百余从业人员。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和没有进行商业化包装,铜梁龙没有为我县带来更多的现实经济效益。

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几点建议

开放要素中,资金、技术、信息、物流成本、人才等是我县的短腿,沿海的开放模式不能作为内陆地区的简单延续,如何充分发挥我县的优势资源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些资源包括旅游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教育、劳动力成本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打造:

(一)全力打造200亿元级工业园区

以园区为平台建设经济增长极,这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定位我县园区的发展思路。一是调整发展格局,在强力推进A、B两区的同时,规划建设少云互通口C区,变“一藤两个瓜”为“一藤三个瓜”,形成为A、B、C“三局鼎立”的园区发展格局。二是在“特”字上下功夫,重点承接市里的“在20个园区,建设6个国别(地区)投资产业园,6个承接劳动密集型工业园,6个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发展政策,力争我县获得1~2个产业园项目支持。三是在“大”字上下功夫,做强做大支柱产业,为争2012年前有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各有一家,国际知名企业3~5家落户铜梁。四是在“优”字上下功夫,建议在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着手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重点承接核心技术强、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项目,逐步把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洼地”。五是加强对园区的领导,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园区领导小组”,加强对工业园的统筹协调,建议在园区成立招商局分支机构(分局),统筹协调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六是要制定规划,分解落实到2012年工业园区产值破“2”(200亿)赶“3”(300亿)发展目标,倾全县之力打造工业园区。

(二)全力打造渝西商贸物流平台

商贸流通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要按照“立足本地,辐射渝西北,服务重庆,面向全国,构建大商贸、大流通”的思路构建商贸物流平台。尽快形成中央商圈、商业特色街和乡镇商业、物流配套市场四个层次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打造和提升以“我县中心商业圈开发建设工程”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加快县城的特色街和中心镇商业的建设,加快调整改造城区已有专业市场,新建一批新型的专业市场。通过优惠政策引进1~2家大型物流企业,逐步把铜梁建设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到2012年,我县中心商业区的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2个以上的区域性的专业市场,使我县成为渝西北及成渝经济带的重要商品物流基地。

(三)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平台

用经济的理念对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用先进技术打造传统龙文化,把厚重的龙文化转变为吸引重庆、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做大做亮龙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确立以文化为推动力,建设“文化铜梁”,以城市经营为手段,形成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商业、软件与硬件相互契合的文化经济开发模式。形成包含相适宜的基础设施框架、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框架和相促进的商业领域框架。使龙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娱乐业、商贸业、房地产和交通业等产业相互促进,有机结合,从而使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区域社会经济效应最大化的目标。

(四)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随着交通的改善,物流成本的降低,特色农产品市场将焕发又一春。目前关键是要作好规划,抓好落实。要努力改变我县农业封闭发展的状况,引进资金、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和市场网络,重视与龙文化相关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和研究,体现我县独特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西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突出重点予以扶持、 培育、引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企业与农户共进共退的统一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深化林权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开创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新领域

(五)打造外向型优质教育高地

抓住“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有利时机,以开放精神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将我县5所左右的中小学建成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使我县优先成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县。建成1~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和一个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打造西部基础教育基地的关键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要借鉴沿海许多地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开放教育领域的投资,保障教育投资的收益,以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教育领域。如可以引进名校,请进来,也可以通过连锁、分校等形式走出去。加大我县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校际间、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形成互补;改进教学观念,增强与国际惯例的融合度,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好我县外向型劳务的品牌优势,着力把我县打造成重庆市外向型劳务基地,并以此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幕已经拉开,铜梁县经济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打好对外开放这张牌,以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观念、整体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兼收并蓄的雅量、实事求是的态度、扎实的作风,推动铜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探讨 下一篇:化工设备常见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