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2-12 10:25:13

群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

【摘 要】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群体性特征,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具体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及其复杂,表现为竞争意识增强、独立性和自立意识增强、盲目从众等,对此教育者要从思想上加强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加强班集体和宿舍建设,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普查,引导利用非正式群体等,运用群体心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群体;个体;群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彼此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各种规模的群体,民族、国家、学校、班级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群体。人不能完全离开群体而单独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群体的制约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同样,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们这一特定群体中的一员, 他们的认知结构、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人格心理的发展等, 均受到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影响。群体的力量促使每个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行为, 同时也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发展。因而, 良好的群体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 也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

群体心理是相对个体心理而言的,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对某群体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共同利益和群体活动等方面的共同反映,如舆论、情绪、气氛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且是生气勃勃、各有特色的大小群体。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群体和群体心理的特征

(一)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群体有共同的目标;(2)群体有一定的成员构成;(3)群体有一定的组织机构;(4)群体在心理上相互依存;(5)群体都有自身的规范。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

1. 群体心理具有群体共有性。群体心理作为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所形成的共有的心理反应构成了群体活动的心理基础,因此,群体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它却具有个体成员所没有的特点,如在一个和谐的群体里,群体的目标如果与个体成员的目标一致,就会使个体成员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士气高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个体在孤立的状态下所不可能具有的心理状态,群体心理的这种共有性,是区别社会成员的个体心理的重要标志。

2. 群体心理具有界限性。群体心理作为一个心理总体,具有群体本身的特点,从而具有了群体的界限性。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群体心理,是这一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有而非群体之外的成员所具有的,它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别。群体心理的这种界限使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作风,面貌与格调。

3. 群体心理具有过程性。群体心理往往是个体成员在具体活动中产生的。很多典型的群体心理,如竞争心理、顾虑心理、从众心理等,都是在群体成员之间共同的活动当中,经过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相互制约最后成的。例如,一个球队只有在队员们一起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在相互鼓励和反复磨合当中,在经历种种胜利和失败之后,才能产生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样,一个班级的共同心理,如荣誉感、责任感、互相关心帮助等心理,只有在同班同学经过一定时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才能逐步形成。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既遇到了无与伦比的机遇,也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及其复杂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身边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在独立性方面较过去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普遍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自立意识也是毋庸置疑的。

所存在的问题: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经受不住太大的挫折或者失败的畸形心理;语言、行为方面盲目效仿他人的从众心理;对社会现象分析不透而产生的困惑心理。

四、注重运用群体心理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度过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 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 也作不到一个正确尊重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他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 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 然后通过这个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 就会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群体建设, 充分发挥群体心理功能。

(一)加强班集体建设, 特别是宿舍建设,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这对于一个刚从高中跨进大学校门,而又远离父母的大一新生来说,无论是成才的需要,还是交往的需要, 都甚为重要。在一个好的班集体里生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充满朝气;相反,则可能使人孤独悲观、情绪低落、精神苦恼。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集体是培养学生具有公民精神的教育机关, 形象地说,它像是一个雏鸟从那儿开始起飞的鸟窝。对于班集体建设:一要确定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二要健全组织, 培养干部, 制定规章制度;三要树立良好的集体氛围;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宿舍是学校里最小的组织,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宿舍对自己生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宿舍对自己生活、学习,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宿舍成员中积极的、正面的观点、行为,可以模仿、借鉴;而对于消极的观点、行为,要明辨是非,不要盲目模仿、跟从。同时,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也要遵守宿舍的规范、纪律,如作息时间,以及其他有关的规章制度等。宿舍成员间要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经常沟通、交流。在集体荣誉面前,要有合作精神,积极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宿舍和谐氛围的形成。

(二)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培养大学生多方面兴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大学生正处在身体、思想、人格的发展成长阶段,需要和渴望有寄托自己的情绪、思想感受的场所和朋友,需要和渴望有发挥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强调, 学生在集体中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充满生机活力的个体。集体不应抹杀个性,如果学生没有个性, 那就不会有集体,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他能够充分显示其天资、才能与爱好的活动领域里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第一,组织各种社团组织,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二,开展科学和人文讲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其科学精神;第三,积极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常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方法加以正确的疏导。特别需要处理好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营造一个时代气息浓、思想风气正、引人向上的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 引导非正式群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使各级、各类群体成为团结向上、积极奋发的集体, 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把群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发挥群体的作用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瑛,胡玉平.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昭宁,井维华,韩仁生.现代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刘朝霞.大学生宿舍的群体心理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6] 田也壮,叶盛春.群体心理个性与共性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作者简介:冷震北(1989.06- ),内蒙古赤峰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体系研究 下一篇:从“火星文”现象透析网络文化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