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时间:2022-02-12 08:42:19

宁波市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宁波市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视力保健工作提供依据和对策。方法 在宁波市辖4个区随机整群抽取5所幼儿园进行调查,共有1 146人2 292眼接受调查。结果 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3.25%,按眼数统计为30.02%,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下降,其中4岁组与6岁组,5岁组与6岁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χ2=6.13,P

【关键词】 视力,低;患病率;散光;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770.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50-02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Low Vision in Ningbo City/CHEN Xi,YANG Lu,LV Gang, et al. Ningbo Guangming Eye Hospital, Ningbo(31502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situ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low vision in Ningbo and to provide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low-vision care. MethodsTotally 1 146 children (2 292 eyes)from five kindergartens were taken as random cluster from four districts in Ningbo in 2007. Results The rate of low vision was 33.25% and as eye-statistics was 30.02%. With age increasing, the rate of low vision was droppin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four-years-old group or five-years-old group and sin-years-old group(χ2=7.83,P

【Key words】 Vision low;Prevalence;Astigmatism;Child,preschool

学龄前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及幼儿园若不重视学龄前儿童视力及眼科检查,就会错过视力矫正的最佳时机,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为了解宁波市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视力保健及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在2007年对宁波市部分幼儿进行了视力不良状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9-10月从宁波市辖4个区随机整群抽取5所幼儿园(最大区抽取2所幼儿园,其他每区抽取1所幼儿园),在园儿童共1 182人,其中1 146人接受了检查,受检率为96.95%。其中男童559人,女童587人;年龄4~6岁。

1.2 方法

1.2.1 裸眼视力测量 检查前由幼儿园老师教会识认“E”形视标。采用两用式标准对数灯箱视力表(上海跃进医用光学仪器厂生产,申光牌),测量距离5 m。受检儿童双眼分别进行视力检测,由专门医生负责遮盖儿童一眼,以免遮盖过严或过松造成视力测量不准确。

1.2.2 验光检查 用Canon RK-F1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行双眼小瞳孔下自动验光,该仪器在检查前用模型眼进行校准,误差范围±0.25 D。由专门医生负责固定受试儿童头位,确保检查位置和距离合适。每眼测量3次,3次测量的等效球镜值相差不超过0.50 D,散光度数相差不超过0.50 D,散光轴相差不超过10°时取平均值。

1.3 视力不良的判断标准[1] 4周岁~不足5周岁儿童,视力低于4.9为低常; 5周岁及以上儿童,视力低于5.0为低常。视力不良按程度分为:5岁和6岁组分为重度(≤4.5)、中度(4.6~4.8)和轻度(4.9~5.0);4岁组因视力≥4.9为正常视力,故分为中度(≤4.5)和轻度(4.6~4.8)。视力不良者嘱来院复查。

1.4 视力不良原因的判断标准 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外,(1)散光绝对值≥0.75 D者,为散光引起视力不良,其中等效球镜度数≥+0.50 D者,为远视散光引起视力不良;等效球镜度数≥-1.00 D者,为近视散光引起视力不良;等效球镜度数为+0.50 D~-1.00 D者,判为单纯散光引起的视力不良。(2)散光绝对值

2 结果

2.1 视力不良检出率 视力不良儿童381例,其中单眼视力不良者74例,双眼视力不良者307例。视力不良率按人数统计为33.25%,按眼数统计为30.02%。按眼数统计,4~6岁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32.72%(284/868),31.33%(354/1 130)和22.94%(50/218)。各年龄组视力不良率比较,4岁组和6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4岁组与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5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见图1。图1 宁波市不同年龄组幼儿视力状况构成

2.2 视力不良程度分级 各年龄组中均是轻度视力不良者最多,其次为中度,重度者最少。见表1。

2.3 视力不良原因分析 将视力不良原因分为屈光因素、发育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屈光因素又分为单纯散光、远视、近视、远视散光、近视散光。各年龄组视力不良原因见表2。

3 讨论

3.1 近视对视力不良率的影响 本调查中,各年龄段的视力不良率与近年来在相同视力不良标准下的其他类似调查的数据接近[3],但远高于10 a前[4]及20 a前[5]的同龄儿童视力不良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近视导致的视力不良率增加。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提早,且发生者更多。

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大多数近视者为轴性非高度近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现今的生活环境是林立的高楼大厦,本可极目远眺的世界变成了囿阻视力的城墙。而更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近距离用眼。现在的学龄前儿童近距离用眼活动比之10 a及20 a前成倍增长,视频终端(电视、计算机、手机)的普及使用、早教(学习乐器、书法绘画、英语及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使学龄前儿童近距离用眼频度和强度增加。

3.2 各年龄段视力标准问题 本调查中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视力不良率降低。与有关研究的结果类似[6]。

可能因为部分视力发育较晚的儿童在4岁或5岁达不到该标准而判为视力不良,到5岁或6岁视力发育逐渐成熟[6-7],能达标即成为视力正常者。不同的调查者在进行幼儿视力筛查时采用的视力正常标准各异[8-9]。各年龄段儿童的视力正常标准尚需卫生及眼科专业工作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10]。

3.3 幼托机构视力保健工作模式探讨 3岁及以上儿童即可配合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而7岁以内是治疗屈光因素引起弱视的黄金时期,故在幼托机构进行视力保健工作非常必要。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幼托机构的保健医生每0.5 a或1 a负责对该园幼儿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查,并在社区眼科医生的指导帮助下建立视力-屈光发育档案(记录每次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结果)。社区眼科医生负责指导和帮助幼托保健医生建立视力-屈光发育档案,并筛查出有问题的患儿到专业眼科中心进一步检查;社区眼科医生的另一职责是定期到所属幼托机构进行视力健康宣教和咨询,特别是近视的预防和用眼卫生。眼科中心的专业眼科视光医生负责对患儿进行全面诊治,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1)密切注意视力-屈光健康发育,做好预防指导。远视者,要观察其正视化程度是否正常,预防正视化过快;散光者,要观察其散光的度数和轴向变化是否会导致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下降;近视者,要观察其近视进展的速度是否跟年龄段成比例,并指导患儿及家长通过改善用眼习惯来预防近视发展。(2)鉴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3)进行准确的医学验光,必要时进行规范的光学矫正(即配戴各类矫正眼镜)。(4)对屈光不正已经造成弱视的患儿进行及时的系统治疗,争取在7岁前治愈弱视。

4 参考文献

[1] 陈奇妙,张宁,陶晗,等.学龄前儿童正常远视力标准的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70,72.

[2] 周巧云.3~6岁儿童视力动态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190.

[3] 沈红.1267名学龄前儿童视力调查.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9):589.

[4] 尹东明,黎爱莲,魏文穗,等.学龄前儿童视力普查.眼科新进展,2001,21(3):221-222.

[5] 薛风亭,杨艳民,唐力.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原因分析.实用眼科杂志,1991,9(9):552-553.

[6] 蒋伟蓉.岳阳市城区2768名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及屈光不正的现状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281-282.

[7] 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47.

[8] 冯晶晶,李亚平,李晓慧,等.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3):260-261.

[9] 李军,刘丽萍,王利华,等.幼儿视力、立体视力发育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17.

[10]崔浩.年龄段视力标准之合理性.黑龙江医学,1992(12):43.

(收稿日期:2010-04-20;修回日期:2010-06-10)

上一篇:高原环境变化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西双版纳州傣族学生1985-身体素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