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共存与较量

时间:2022-02-12 08:53:56

摘 要:“张力”一词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术语,是指对立冲突的平衡。本文通过分析《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善恶的共存与较量,阐述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张力,以及张力在文本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张力;善恶;共存;较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3-01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其代表作《红字》已成为世界经典。一百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国内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红字》,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则较少。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也尤为精彩,饱含哲理。本文选择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作为研究文本,试图挖掘出文本中的张力。

“张力(tension)”一词最早由艾伦・退特(Allen Tate)提出,他称之为“诗的共同特点”、“单一性质”。随后,“张力”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被用于包括语言、结构、角色、情节等等在内的文学各个层面的研究,这正如理论家梵・康纳所说,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由此可见,善和恶即是一组张力。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新婚的小伙子布朗不顾妻子费丝的哀求,毅然在傍晚离家前往森林深处参加魔鬼集会。半路他遇到一个老者,老者一步步引诱尚在踌躇之中的布朗走向森林深处。慢慢地布朗发现萨勒姆村很多人都去参加集会。布朗还看到妻子的丝带,似乎还听到费丝的声音。到了集会地点,他看到村里人都来了。布朗和费丝差点要接受魔鬼的洗礼。他试图阻止洗礼的发生,对妻子大叫“仰望天堂、抵制罪恶”。瞬间一切都不见了。布朗醒来发现身处荒野。他回去村里,变得冷漠,最终郁郁而终。在这篇短小精悍却寓意深刻的小说里,善与恶这组张力既共存又较量。

一、布朗的善恶冲突

主人公布朗身上处处体现着善良。前往森林赴会和费丝告别时,他跨出门槛又回头安慰她。布朗是爱妻子的,妻子的名字Faith有信仰之意,可见布朗也有对上帝、善良的信仰。赴会路上,他都在犹豫。他有抵制罪恶的愿望。他没有像别人一样毅然决然参加集会。这种犹疑说明布朗善根尚存。聚会高潮时,他还试图阻止费丝接受魔鬼的洗礼。布朗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都证明他善心未泯。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布朗身上处处显示着恶的一面。结婚刚三个月,他却在魔鬼引诱下,不顾费丝的哀求,坚持要去参加魔鬼聚会。阴森的森林里,虽然有过思想挣扎,但他最终还是去了参加集会。在一棵老树下,他碰到拿手杖长相酷似自己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出此人就是魔鬼的化身,也可以看出他与布朗之前有过约定。与魔鬼约定本身就说明了布朗人性中恶的一面。回来后,布朗为人冷漠。《圣经》认为,“信仰(faith)”、“希望(hope)”和“爱(love)”是人性善良的三个体现。显然,从森林回来的布朗已经没有了对上帝、对善良的信仰,没有了对弃恶从善的希望,没有了对家人邻居的爱。因此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布朗回来后到去世前的所有行为都体现着他的恶。

布朗身上的善恶彼此共生却又互相斗争。布朗本性可以说是善良的,然而他看到了村民的伪善后变得丧失理智,没有用宽容来对待,而是陷入了另外一种极端――对别人麻木不仁。对人冷漠本身就是恶的体现。在布朗身上,恶最终战胜了善。布朗也成为罪恶的牺牲品。

二、费丝的善恶冲突

如上文所述,费丝的名字本身就有信仰之意,可以理解为对善的信仰。作为妻子,在布朗动身前往集会之际,费丝苦苦劝止。集会结束后,费丝仍然热情欢迎丈夫归来,并无微不至地照顾郁郁不乐的布朗。这些都是费丝之善的体现。

但是费丝并没有像她的名字一样始终“信仰”上帝、对布朗“诚实”,而是瞒着他参加魔鬼集会。在森林中,布朗发现了费丝的身影,叫了她一句,但是费丝却仍然继续前往森林深处。在他们即将接受洗礼时,费丝没有丝毫的抵触,反而是布朗意识到邪恶并加以阻止。而且回到家中的费丝并没有告知布朗自己参加过这个集会。费丝这些隐瞒和欺骗都展示出了她的恶。

费丝的粉红色丝带彰显了她的性格特征,她不是精神世界强大的虔诚信徒,相反,费丝单纯天真,极易受到诱惑。粉红色,是红色和白色的中间色。在《圣经》中,白色代表纯洁和对天堂的信仰,而红色则象征着罪恶与堕落。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作者的独具匠心。费丝对上帝、布朗有着矛盾心态――既忠诚又不忠诚。小说最后,费丝悉心照顾布朗而且活得比布朗长,暗示着费丝的善最终战胜了恶。

三、村民们的善恶冲突

赴会的路上,布朗看到了曾教他教义问答的古迪・克洛伊丝、教堂的古金执事、牧师等人。集会时,他发现所有的村民都来了。“明暗之间交替显现出一些翌日将在州议会上露面的人物……州长夫人也在场,至少也有一些她熟识的高贵太太、社会名流的妻子、一群寡妇、一大些美名远扬的老处女,还有年轻姑娘们……上年纪的古金执事已经到了,正忙着伺候他那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可是,与这些庄重可敬,虔心向善的人,与这些教会的长者、贞洁的太太、纯洁的少女,混作一堆的,却有许多自甘堕落的男人,声名狼藉的女人,他们恣情于丑行劣迹,甚至可能犯有极可怕的罪行。怪就怪在好人并不回避坏人,罪人面对圣人也毫无愧怍。夹杂于白皮肤冤家中间的,还有印第安祭司或巫师……”我们可以看出,形形的村民们都来参加了集会,而且好人坏人互不相避。这集中体现了他们人性中的恶。

尽管村民们都参加了魔鬼集会,但是集会结束后都回归了正常生活。牧师还向布朗祝福,古迪・克洛伊丝向小姑娘讲解教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善良的一面。由此可见,村民们也是善恶共存,在不同环境下善恶相互转变,在冲突中共存。

文学张力产生的直接动力可以说是文本对矛盾冲突的包孕,凡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到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一览无余的直陈与散文化的松散,都不能构成张力,而是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基础上,由不和谐的元素组成和谐的新秩序,在相反的力量动向中寻求和而不同。”在小说中,善与恶这一组张力在所有人身上既相互共存又相互斗争,不断把小说推向前进。

一部好的著作善于运用张力营造张弛有度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意犹未尽,兴致盎然。文学张力使得文本空间浑阔、厚重,蕴含情感饱绽,使得矛盾冲突激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置身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感、压迫感之中。《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巧妙运用了多组张力,尤其是善与恶,使读者深刻感知到善恶的共存与较量。霍桑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他对张力的把握。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Zhu Gang,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周小川,甘文平.《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含混主题论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

[3]李富华,郭利平.邪恶的代价――霍桑《年轻的布朗先生》给我们的启示.雁北师院学报(文科版),1996年05期.

[4]王莎烈.主体的坍塌与他者的颠覆――评霍桑的两篇短篇小说.松辽学刊,2001年06期.

[5]谢梅.西方文论中“张力”的研究.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6]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2008年1月:79-80.

[7]李朋义.文学术语汇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上一篇:陶瓷绘画中的文人气息 下一篇:秦朝篆书特征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