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阳光便是晴天

时间:2022-02-11 05:33:20

心有阳光便是晴天

教育,惧怕喧嚣,需要宁静。教育人,不能贪恋名师的光环,要耐得住寂寞,守住心中的明灯。

有这样一个人,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雕琢灵魂,传承知识、播撒希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在讲台上演绎生命的精彩。

他,热爱工作、深研教学,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主持北京桂馨基金会《论语别裁》少儿读本编写项目,曾获全国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苏州之歌”全国征集特等奖、海南省原创歌曲金椰奖等多项大奖。

他,侠骨柔肠、情系苍生,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志愿者活动,甘居幕后,尽心尽责;他策划并参与的东平信息港公益视频节目《舌尖上的东平》《看东平》《东平梦想秀》等,好评如潮;撰写的《熬糊豆》《掰玉米》等东平方言歌曲多部,网络点击量过百万。

他,就是卜庆振,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以下简称“东平街道中学”)语文教师。他一肩挑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一肩扛起守护心灵的使命,燃烧自己,释放光与热。

一、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顽强的心

初见卜庆振,就被他独特气质吸引,他的身上透露着纯真、朴实、自然与坚韧。他不避讳谈及右腿的残疾,用他的话说,既然脚步不能健步如飞,就把心灵自由放飞。

考上师范学校后,卜庆振就如同沙漠里开出一朵鲜花,开始尽情吸食知识的甘露,毕业那年,他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尽管乡村学校工资不高、工作繁重,可卜庆振却像爱护眼睛般喜欢教学工作。不知不觉,时间悄悄溜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经人介绍,卜庆振和一位名叫李海霞的医生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如今,李海霞还记得两人共爬白佛山的景象:“我们一路聊着天,走上了一个很陡的坡。你牵住我的手,告诉我:‘能爬多高是多高。’慢慢地,我们就走上了几十级台阶。下山时,你走在我的前面,像一个绅士,你牵着我的手,你每下一个台阶,都回头看着我迈出的步子。”语气里透着浓浓的爱意。谁能想到,妻子李海霞也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人。两人爬山,浪漫又艰辛。就这样,卜庆振与李海霞一齐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卜庆振与李海霞两个人组建家庭,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相濡以沫。两人如同两条被大海遗弃的鱼儿,彼此是对方的水源。两人虽没有健康的身体,却有健康的灵魂。在两人的骨子里,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倔强。他们组建的家庭,如果说家徒四壁都太奢侈了,因为他们连“壁”也没有,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从一间小小的宿舍开始构筑两人小小的巢,从一个马扎、一个折叠桌开始婚姻生活。再多的苦,李海霞也没有埋怨过,当她挺着大肚子去公共厕所的时候,卜庆振担心妻子因地面结冰滑倒而惴惴不安。“老公,我想要能在家里上厕所的房子。”听到妻子这个简单愿望后,卜庆振很内疚。经努力,在亲友的帮助下,他们在偏僻的一隅买了一套一楼的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就在这时,孩子降生了。卜庆振精心为孩子取了名字――若凡,希望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在卜庆振看来,身为残疾人,能做一个平凡的人就是最美的渴望。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一出生就怀疑得了缺血缺氧性脑病,送到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卜庆振抱着5斤重的孩子,亲手把他放到冰冷的机器上做各种检查。而每一项检查的结果,都让他的心更沉重。那时,他看到身上插满管子依然用力挥动着四肢的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与倔强。

“某种经历,让人坚强”,卜庆振对苦难有特殊的理解。孩子在及时治疗和精心照顾下,各项指标发育十分正常。就在生活即将步入正轨时,卜庆振的父亲因车祸脑出血,产生的积液影响了右眼的视力;祸不单行,母亲也因车祸骨折而住院。一边是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年迈的双亲,那时的卜庆振忙得如同上紧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就是那段特殊的岁月,把卜庆振锻造得如同锋利的钢刀,任何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二、在乡村田园间,寻找一条快乐学习的通道

卜庆振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长大,毕业后,又在乡村学校里当老师。他一直未曾离开这片乡土,他的教育创新实践也是从这片乡土开始自由生长的。

卜庆振坦言,最值得骄傲的事,是让流行音乐与教学相结合,为教学所用,同时,立足乡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乡村学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梦想,卜庆振付出很多。卜庆振为了掌握弹琴技巧,利用学校的脚踏琴,一遍一遍苦练,常常一练就是数小时;他去参加“教育行走”公益研修夏令营,从山东省到四川省的火车上,全程站立;在每个星期五晚上,乘坐客车到北京,旁听心理学公开课,晚上居住在80元一天的地下室里,星期天晚上连夜赶回,准备第二天的教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生活中,卜庆振才华横溢;在教学中,卜庆振不断创新。卜庆振精心设计了“唐诗宋词演唱会”,让农村的孩子不仅过了把明星瘾,还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古诗词;学生没有书读,他带头捐书,把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图书馆;学生们表达能力差,他不断组织故事会、演v比赛、辩论会,让农村的学生变得自然大方起来。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却不断地和英语老师、历史老师、物理老师合作,一起开发校本课程……“做一个内心明亮的良师”是卜庆振努力追求的方向。2011年,卜庆振成为学校“师之趣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主力,和身边的同事一起绘制适合自身成长的“教师阅读地图”,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在卜庆振带动下,许多乡村教师把阅读和写作当成了必修课,极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卜庆振不满足于做教书匠,他要做真的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卜庆振开始了自己的课程建设之路,他尝试将自己熟悉的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结合,设计出“跟流行歌曲学诗词”“跟流行歌曲学修辞”“跟流行歌曲学写作”等课例,开发出“跟流行歌曲学语文”校本课程。该课程于2016年获“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得到了《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等媒体的关注。

卜庆振说,从教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学生创造自由呼吸的空间。通过文学社,他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带领学生们参与山东省东平县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县作协”)的活动,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的梦想插上了一双翅膀。

从教语文后,卜庆振从农村孩子的需要出发,把自己的阅读探索定义为“微量阅读”。说起原因,卜庆振有几分无奈:“一是学生无可读之书,在农村中学,许多学生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中爱读书的也不多,所以许多学生手中的课外书并不多;二是学生无读书时间。作业量偏多,课时紧张,几乎是无暇读书。”卜庆振通过针对一本书的系列微型活动,实现的是对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文本解读的深入、阅读素养的形成。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真正的阅读,不只是追求阅读的速度,还要追求温度、深度、维度与宽度。这些“微阅读”的“微言大义”,就在一串一串带着书香的微活动中,让农村学生体会了阅读的温度,拓展了阅读的宽度。

北京林业大学的蒋春晓说:“九年前,我在东平街道中学读初中,担任‘春蕾’文学社社长。在大多数老师紧抓升学率的时候,卜老师每周都会组织我们讨论学习优秀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收获,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写作,和我们一起唱歌、探讨歌词;在学校还没有艺术节等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时,卜老师组织一系列的朗诵、演讲活动,带我们参加县作协的活动,争取让我们发言,和更优秀的人相识交流……没有他,可能就不会有陆陆续续在《语文学习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一篇篇承载着梦想与成长的文章,不会有如今北京市和学校各种大大小小晚会上身着礼服神采飞扬自信满满的我。卜老师的才华和用心可以让他走得更远,他却安心守在那所乡镇中学,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不断探索。我知道,还会有更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得益于他的鼓励和引导,从乡村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三、寻一条花径,徜徉在优美的古诗词里

卜庆振少年的时候读老舍,爱其文风,便学其拆字为字法,为自己起字为手辰。卜庆振对古诗文的偏爱,大概与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有关。小时候家里穷,因为无书可读,家中有字的东西都成了他的读物。母亲夹鞋样的书是从邻居家找来的,却成了他的宝贝。泛黄的纸张写的是钟馗捉鬼的故事,卜庆振是又害怕又想看。从此,邻居家的书不断被卜庆振想办法借来,大都是古典的侠义与神怪小说。

缘于此,关于神怪的章回小说一直是卜庆振的最爱。他考上了师范学校,因为写了一篇《论好了》的作文,引用了《红楼梦》的《好了歌》,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写了一首《新好了歌》。老师在作文下面写了几个字的评语,其中“文采斐然”几个字给了卜庆振莫大的鼓舞。从此,卜庆振更痴迷于古典文学。他利用节约下的奖学金买齐了四大名著,并反复阅读,做读书笔记。尤其是放假的时节,反复读这些名著,还尝试做批注。就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卜庆振一点点吸食着古典文学花露,酿成了甘甜的“花蜜”。

雄厚的古文功底,为卜庆振日后的教学派上了大用场。卜庆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熟读的《笑林广记》《笑赞》《艾子杂说》等书中搜集整理了几十则小笑话,在教学中时不时穿插一些文言笑话,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提升。

思考,伴随着卜庆振的教学。为了解决学生朗诵古诗文时难以入情入境的困局,卜庆振设计了“诗意之春”古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结合时令欣赏诵读古诗文。该活动包括古诗觅春迹、古曲ご鹤佟⑻杖凰写阂狻⒂迫换娲荷、欣然唱春早、怡然书春情、忽然落春红、依然恋春容八个环节。在东平街道中学的校园里,可以发现一群学生围坐一圈,一名老师高声朗读古诗词。书声琅琅,景色宜人。仔细听,会发现所朗读的古诗文中的词句都是与环境相融的。可谓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学生陶醉其中,古诗词如同空气侵入学生的身体,循环于血脉中,为他们烙上了热爱古诗词的图腾,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很多在东平街道中学毕业的学生,每当谈及卜老师创建“诗意之春”古诗文诵读活动,都是感慨万千。可以说,“诗意之春”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发现好的诗歌是来自生活的,诗歌里的景物就在身边,好的诗歌就在身边。学生理解诗歌变得容易多了,朗诵诗歌时,表现诗歌的情感也更到位了。

在传统文化中旅行,遇见最美的东平。东平大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卜庆振为了让学生学习、了解、熟悉东平的山、东平的水、东平的魂,构建出了《东平文化行旅》课程。课程目标包括积累与东平有关的传统文化名句,传承名句中的优良传统;了解名句背后的名人故事,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学习名人的高尚情操;了解本地的人文景观,感知本地的悠久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内容框架为:一个古人、一段故事、一处人文景观、一项活动、一份旅行指南。

全班学生细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有负责撰写方案的,有负责安全的,有负责联络的,还有负责摄影的。最后,在卜庆振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小古文游记。

在每个假期,白佛山、稻屯洼、戴村坝、贯中园成了学生们驻足的地方。学生通过“玩”,学会了调查研究,学会了制作计划,了解了古代文明,见证了东平的辉煌……“东平文化行旅”课程,就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增长了才干,收获了史料,培养了兴趣,点燃了梦想。

在每个下雪的冬日,卜庆振会提一桶白雪,和学生们玩“飞雪令”, 即每人说出一句带雪的诗,说不出来或者与前面的重复就要被砸。很多学生在飞滚的雪球中,爱上了古诗词。

卜庆振告诉自己的学生:“其实‘飞雪令’不是自己的原创,是从《红楼梦》《镜花缘》这些书中学来的。古人经常玩的游戏,叫‘飞花令’,只不过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变成了‘飞雪令’而已。”学生们变得极度兴奋起来,“哇呀”叫个不停,原来古人这么会玩。

玩了“飞雪令”,卜庆振又和学生们聊古人如何玩雪,一同聊谢太傅在大雪天召开家庭聚会,留下了“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飞起”的佳句。大家开始讨论,窗外的雪,究竟是像撒盐还是像柳絮呢?学生们屏住呼吸,听到飞雪“簌簌”的声音,知道了为什么要写成“撒盐”。 原来,对美的品味,在生活中、在观察中、在体验中呀!

卜庆振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语文天生浪漫,而这份浪漫,正是来自于对中华优秀古诗文的传承。

学生们都记得,自己的卜老师告诉他们:因为浪漫,在战乱纷争中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才会用内心深处的渴望营造出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因为浪漫,被贬谪之后的刘禹锡,才会写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讥讽,用谈笑中的长矛,维护精神上的高贵与尊严;因为浪漫,周敦颐才会在“世人甚爱牡丹”的潮流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因为浪漫,杜甫才会在国家兴盛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国家危亡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啊,因为浪漫,卜庆振用他那渊博的知识、文人的情怀为学生们灌注不朽的诗篇,激荡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鼓起众多乡村学生对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李 峰 山东省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侯存国 山东省东平县《今日东平》报社)

上一篇:墨家思想的当代政治价值 下一篇:铁路机冷车行车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