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文巧写作文

时间:2022-02-11 04:00:51

【摘要】笔者认为,课文是作文素材的宝库,学生却甚少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情感共鸣,缺少善于发现联系的意识和灵活运用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解字...

激活课文巧写作文

语文之美,尽在文字的世界里:浓缩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人生;彰显了爱国、尊师、孝道、友情等人性抉择;有坚定的立场、感性的触动;有缜密的辩证思维,灵动的思绪语录……

然而,在任教年级做了个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尝试运用的素材多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却鲜有学过的课文或背诵的古诗文(见表1)。

表1 高一级学生写作时尝试运用过的各类素材比例

注:根据学生实际运用过的素材,定为多项选择。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是最鲜活的例子,成为高中生写作最常运用的素材不足为奇,可精编精选的课文和熟读成诵的古诗文,尝试运用者为什么甚少呢?

笔者认为,课文是作文素材的宝库,学生却甚少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情感共鸣,缺少善于发现联系的意识和灵活运用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解字词、概括段意、把握内容、挖掘主题的知识层面,更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若学生以学习语文为“乐”,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语文,不是“枯燥”的代名词,不可没有情感的解读。“在语文中,无论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它们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都是形声意的统一。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既有结构韵律这些形式的东西,又有情、意这种内容的东西,它们是水融、彼此难分的。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教师应利用语文这一特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发现文字里多姿多彩的世界,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若课堂气氛“波澜不惊”,不将情感融入读—讲—练—评模式,学生又怎会对语文课有所期待呢?高中生,同样需要欢快活泼的语文课堂。情绪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引导静心思考,更能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生动形象的语言渲染、声情并茂的朗诵、个性的角色扮演、贴切的背景音乐、激烈的模拟赛、经典影视的播放,等等,都可以穿插在教学组织中,营造具体的情境。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和辛苦了十年的玛蒂尔德偶遇,才揭示项链是假的,此时的玛蒂尔德究竟会怎样呢?为了让学生感受小说结尾留白的妙处,笔者安排了角色扮演,原担心已是高中生的他们有所拘束,哪知投入到角色表演中,丰富的肢体动作、夸张的表情、强烈的语气……将玛蒂尔德的复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情绪调到高点,纷纷表达自己对玛蒂尔德未来的猜测和对结尾留白的看法。

变换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情境,把每一节语文课上活,学生自然而然对语文课有所期待。在这种“我愿意学”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以此为“乐”,甚至会在课余深入探究,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从每一次对情境的感官感触,到静心思考后深刻的感悟,都犹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那么,进行写作时,课文岂不是鲜活的素材呢?

二、分享交流,引导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优美流畅的文字、富有哲理的语句、启迪心灵的故事、生动曲折的情节、严谨的构思、独特的角度、个性的风格、深刻的中心、细腻的描写……每一篇课文,总有一处“闪光点”,犹如透过茂密丛林的一缕阳光,温暖、耀眼,令人喜不自胜;又如静静地躺在沙滩上的精美贝壳,拾掇起来,令人爱不释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的“闪光点”(即课文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分享交流“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到写作中。这学期学习微型小说《差别》时,全体学生一起感知了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情节巧妙、立意深刻、结尾留白的特点后,分组讨论怎样在自己独立创作的微型小说中体现这些特点,随后独立创作,当堂完成。正是因为集思广益,当天学生的习作各有千秋,运用得很到位:或将《差别》主动做事的中心迁移到学习方面,或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自选一个画面,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地分享交流,带给他们更多的惊奇发现。不同的发现,不同的用法。优美流畅的文字,可用于仿写;富有哲理的语句,总能成为点睛之笔;启迪心灵的故事,可以成为议论文的论据;生动曲折的情节,构篇的方式之一;严谨的构思,可学习其过渡或内容的内在联系;独特的角度,令人有意想不到的体验;个性的风格,别样的精彩;深刻的中心,令人醍醐灌顶,倍受启发;细腻的描写,呈现画面感……

没有用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课文学习和写作训练不是平行线,交叉点就是两者的联系,就是课文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鉴赏课文的艺术特色深入到把艺术特色当作写作技巧运用,那么,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会在一次次尝试运用后提高。

三、总结

热爱是求知的动力,联系是运用的钥匙。上活语文课,多引导,多发散,让学生多交流、多积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不论是课内文章还是课外阅读,发现“闪光点”,分门别类地存储在记忆库中,写作时只要找到“联系点”,素材就信手拈来了。

参考文献:

[1]陈建伟,周小蓬主编.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郭银香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 510735)

上一篇:架设生成与预设的桥梁 构建人文课堂 下一篇:加强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